首页 >正文

祝贺!上海工匠,交大4人上榜!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02月18日

近日

2023年“上海工匠”名单揭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4位教授上榜

附属瑞金医院王忠敏教授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杨军教授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张长青教授

附属胸科医院李志刚教授

荣获2023年“上海工匠”称号


祝贺!

为大师工匠点赞!




王忠敏 附属瑞金医院


王忠敏,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95年从事放射诊断与介入治疗工作,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医务工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领军人才”“八师石河子市拔尖人才”等称号。



他带领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四维电磁导航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导航系统对肿瘤同步进行活检和消融微创治疗;在国内较早进行纳米刀消融和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植入治疗肿瘤早诊与介入综合治疗策略,并牵头制定国内外相关介入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他领衔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腔道性内照射支架和抗癌药物缓释消化道支架,并建立了复杂性气道梗阻性疾病的多学科介入诊疗关键技术和体系;在介入相关材料研发和3D打印技术研究等方面也获得重大进展。

他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将介入诊疗新技术在全国十余家医院推广应用,惠及更多患者;他牵头制定中国介入医学标准项目《放射性粒子植入和射频治疗实体肿痛的临床应用及介入治疗规范》,主编《临床放射性粒子应用指南》等专著11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8篇(其中SCI收录60篇);培养博士后、博硕近30名、介入医师82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省市级课题二十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9项。

王忠敏教授于2013年担任援疆专家,奔赴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开展学术交流和业务指导。十余年来,他救治了无数边疆地区的病人,帮助当地医院实现了介入团队“从无到有”的蜕变。王忠敏积极组织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还发起了“兵团介入沙龙”,邀请了一批专家学者前来分享自己在不同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王忠敏教授还积极参与科普讲座、公益义诊等活动,通过科普文章、公益义诊、线上直播等多种形式为患者答疑解惑。


杨 军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杨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行政副主任,整复外科党总支书记。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眼整形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体表肿瘤学组副组长。

依托全国一流学科专业平台,成为国内体表肿瘤、眼睑畸形毁损修复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带领团队秉承张涤生院士让“伤者不残、残者不废”服务宗旨,针对学科难点、痛点,攻坚克难,创新术式器材,优化临床路径,质控围手术期管理的每一环,成功建立国内外这两个领域体量最大、病种难度最高、成果发表最多的诊疗平台,所发表的“隆凸性皮纤维肉瘤”“上睑下垂”单病种国际期刊论文数全球第一。

先后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整形外科协会科学技术创新奖、中华医学杂志高影响力论文奖等奖项。培养硕、博研究生20余名,研修医生100余名。其中已成为全国、区域学科带头人才约10人。带领团队共发表SCI论著39篇、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14项(主持3项)、省部级课题2项、局级2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7项。


张长青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张长青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科学院院长,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上海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重建显微外科联盟常委、亚太重建显微外科联盟前任主席;担任《国际骨科学杂志》主编、《上海医学》副主编、《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副主编、BMJ、JBJS(Br)特邀审稿专家等多个杂志编委。

仁心仁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张长青教授的座右铭,他更将之作为行动的准绳来严格要求自己。面对种种殊荣,张长青教授清醒地认识到:“在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抓住一个‘小’字,治病救人时的小事都不容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创新之源,才能真正想患者所想、处处从患者出发,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



张长青在关节功能重建临床及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将显微外科理念及技术应用于股骨头坏死治疗,建立了以血供重建为核心的系列保髋修复新术式,有效地解决了骨坏死,骨不连等国际公认的骨科疑难问题,疗效国际领先;首次证实自体软骨在负重关节受区的组织重构现象,系统地阐述了肋软骨-组织重构的生物学机制,创建了自体肋软骨移植关节透明软骨重建新术式,实现了临床软骨修复难题的突破;建立了新型硬组织病理切片整体解决方案,解决了当前硬组织切片耗时长,抗原保留难等卡脖子问题。

在学术研究方面,2012-2021“全国骨科领域学者论文影响力”排名第一,发表SCI论文219篇,他引7526次,其中骨科业内顶级杂志JBJS,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Science Advance,BMJ等发表论著9篇,牵头制定我国骨关节诊疗指南4项;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一等奖,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21项,专利转化4项,其中获III类、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各1项,应用于全国1165家医院,服务数十万患者 ,年产值逾亿元。


李志刚 附属胸科医院


李志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食管亚专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医务工匠,上海工匠。

他牵头创建了全国技术最全面、体量最大的食管外科中心,国际最领先的机器人食管外科中心,建成“一站式”食管疾病临床诊疗平台,涵盖机器人辅助微创外科、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的食管癌综合治疗体系与磁力环抗胃食管反流病良性疾病等独创技术。自2015年食管外科建科以来,他带领科室完成专科手术7000余台,其中复杂手术例数居全国首位,单中心完成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数量居全球首位。



他以创新诊疗为核心,打造国内最活跃的食管疾病研究中心。他带领团队率先开展食管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研究(NICE研究),牵头完成全球首个机器人对比传统胸腔镜治疗食管癌的多中心RCT研究,领衔开展KEYNOTE975试验的中国队列研究及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preSINO研究等,并开发中国首个磁力环抗反流系统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牵头完成上市前的全国临床试验,推动前沿技术的国产化进程。他还牵头建成了上海市及长三角的食管癌专病数据库,积极探索食管鳞癌的发生/转移机制及肿瘤微环境,推动开展高质量基础转化研究。2023年,团队转化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肿瘤学专刊Cancer Cell,影响因子50.3,开辟了食管癌精准免疫治疗的新赛道。

他牵头制定机器人食管癌外科、食管免疫治疗等国际国内共识,率先成立中国首个机器人食管外科临床示范中心,主持全国首个McKeown食管癌机器人手术TR400课程,培训全球医生超过150名。他先后主办“上海市胸科医院食管外科国际高峰论坛”和“食管外科学术周”等国际品牌学术活动,多次受邀在国际胸外科顶级学术会议做大会发言。他牵头成立了“长江-胸科食管协作组”、“长三角胸部疾病专科联盟食管癌协作组”等,为推进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篇,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自然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3项,多项省部级、市级、校级基金项目。他目前担任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会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食管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等学术任职。他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美国胸外科协会Graham Fellowship等荣誉,入选全球最重要的胸外科医生培训计划Evarts A Graham Fellowship。

【责任编辑:曹竞】

沪滇志愿者原创MV《美丽的梦啊》 唱响志愿服务之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19 23:25:16

非遗博物馆的特性

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2-18 10:35:27

2024悦读越好 | 年轻人期待怎样的“年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16 16:19:50

青年范儿·文化场|你听过说唱音乐剧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06 14:23:22

原创MV《遇见彩虹遇见你》向铁路青年突击队员致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13 20:09:21

新春走基层 | 街采:龙年,哪种年宵花成为了你的pick?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16 20:34:56

“港北”村晚:青年在家乡找到凝聚力与归属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17 08: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