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2023科普中国创作汇”在京召开

作者:刘雨可 黄丹玮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1月17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16日电(实习生 刘雨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黄丹玮)在这个信息爆炸、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普?1月16日在京举办的“2023科普中国创作汇”,给这个问题的答案描摹了方向。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共同主办,旨在分享创作经验,传递科普方法,激发公众探索科学的热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从“教书匠”的视角切入,结合科研经历和授课经验,讲述了“大道至简”的科普实践理念。“让科学亲近公众,让公众理解科学”,杨焕明认为,科普工作需讲清科学道理、讲明科学进展、讲活科学热点、讲好中国故事。在深奥的科学知识与日常的生活点滴间架起桥梁,不但要关注科学本身,也应将目光投向科研背后的人与情。

在抖音拥有超30万粉丝的博主“玩骨头的卢老师”,则与大家分享了她的科普“吃播”进化史。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卢静的科普之路从普通人再熟悉不过的一条鱼开始:把它吃掉,再把鱼头骨拼起来,然后拍摄视频科普讲述“如何吃鱼头”。获得粉丝的积极反馈后,卢静又一路把脊椎动物的演化路径“吃”了一遍,以展示骨骼的形式让更多人对生物演化有了具象了解。

敢于尝试、大胆创新,是不少科普大V成长路径中的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魏红祥认为,“要鼓励年轻的创作者们能够以新颖的方式,把他们脑子里的知识释放出来,不必给科普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

优质的科普内容,不仅可以提供高密度的信息量,也能带来无限的情绪价值,带领你我发现生活中的小惊喜。创作汇现场,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用趣味科学实验,展示了“电的奇幻之旅”,引得现场欢呼阵阵。“美丽科学”团队、天文科普创作者刘博洋等,也将知识揉碎掰开,用观众易于理解的传播方式,让晦涩的科学变得生动易懂。

此外,活动宣布2024年科普中国“星空计划”迎来全面升级。该计划于2022年启动,两年来重点培育了2500部科普作品,达成了8.5亿传播量。本次升级将开启“自立自强、大国脊梁、高校行、健康行”四大主题,为科研人员、工程师群体、高校师生和医疗人员提供服务。

正如“星空计划”之名,星星点点汇成一处,终成璀璨银河。会后,一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告诉记者,活动点燃了她的科普热情,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用知识照亮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唐轶】

陕北民歌唱响中国工美馆中国非遗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5 13:12:38

“君生我未生”无关爱情,唐人无惧相忘江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2 10:50:07

《繁花》落幕:小说“二度创作”如何大放异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2 10:32:51

杨军:拉开海昏侯墓的历史大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2 10:50:17

文运启国运 大业见华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2 10:50:04

如果与李白面对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2 10:50:03

刘震云:从来没人给我种过“文学的种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2 10:32:50

杨军:拉开海昏侯墓的历史大幕

中国青年报2024-01-12 06:29:45

13岁天津女孩用琴声和镜头讲述城市之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08 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