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越努力真的越幸运吗?她说......

来源:苏州大学2024年01月16日


袁晨晖

教育学院

2020级教育学(师范)专业



向上滑动阅览

绩点:3.9/4.0

排名:1/35

科研经历:

1.  主持2023年“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项目《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示范效应评估体系构建——基于对典型企业的个案分析》

2.  参与苏州大学第二十五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高等教育对社会信任的作用机制探究——基于CGSS(2021)数据的实证分析》

3.  主持苏州大学第二十五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一般项目《“自我”与“他者”——身份认同视域下非独生子女的同胞关系发展研究》

4.  参与苏州大学第二十三批、第二十四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一般项目(均已结项)

5.  发表论文两篇(一篇北大核心、一篇省级期刊一作)

获奖经历:

2021年“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02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第九届“LSCAT”杯江苏省笔译大赛英译汉本科组三等奖、苏州大学第二十二届“苏大天宫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苏州大学第二十三届“苏大天宫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两项)、苏州大学第二十一届学生书画摄影大赛二等奖,苏州大学朱敬文奖学金、周氏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会骨干、学习优秀特等奖、创新创业二等奖、社会工作专项奖、文体活动专项奖、综合奖,教育学院特别奖学金、教育学院优秀奖学金等。


刘昼在《刘子·崇学》中有言:“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在追梦的路上,袁晨晖坚持积累、保持谦逊,不断挑战自我,跨出舒适区,一点一点铺就下坚实的前行之路。


广学进取,勤勉致知


袁晨晖认为,在大学里,不应将自己局限于文科或理科的固有框架,“不论是学习课程、阅读书籍,抑或参加课题、准备竞赛,其实都是在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搭建自己的思维框架和能力枝干”。她认为,学习是体验而非目的,每一件事的意义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赋予,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袁晨晖始终坚持科研写作与阅读积累,脚踏实地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



在学习之外,袁晨晖也积极参与竞赛,在不断试错中找准自己的优势。在参加“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时,袁晨晖和队友们一同学习并不擅长的动画制作,摸索微课设计与剪辑思路,反复尝试将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回忆起自己的竞赛经历,谈到“怎样是一个好的团队协作”时,袁晨晖结合其经历,给出了答案:“团队成员目标一致,彼此包容和理解,找准各自的能力定位,既能互相鼓励共历失败,又能协同努力迎接挑战,这样才会是一个融洽高效的团队。”



“总是播种,常常期待,有时收获。”科研写作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论文完成后反复修改数遍依旧投稿被拒、在繁忙课业之余访谈调研数月方能积攒一定的分析文本、自学stata运行数十遍代码后方能掌握基础性的数据分析法……这些对于袁晨晖而言皆为常事。她一直坚持每日阅读,将难读的专业名著进行通读、摘抄、随笔撰写,再积攒论文选题思路,梳理思维框架。“学院会经常为我们提供讲座,老师们也会通过读书会、实地调研、科研训练等形式帮助我们进行提升,每每向老师们请教沟通,我都颇受启发。”



奋楫笃行,知行合一


在专业学习之外,袁晨晖曾参与日内瓦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国际组织线上学习项目,与浙大学生共同对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等国际议题进行讲座学习与在线研讨。她认为,不断与他人碰撞思维、跨专业拓宽知识面,都是颇有意义的“学习旅程”。



在大一暑假期间,袁晨晖参与了苏州大学“菁英支教团”,前往重庆万州普子乡进行支教,这次支教让她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实践的魅力,并坚定了她做“讲实干、有实效”的志愿活动的想法。随后,在大二暑假期间,袁晨晖基于前期对中小学延时服务现状的调研,组建了“星聚”实践团,并参与了同为重点实践团的“延时服务,联络你我”团队,与同学们一起为江苏省泰州市、南通市的失孤、农村儿童搭建“线上+线下”的暑期延时服务平台,受到多家媒体关注报道。




磨砺心态,劳逸结合


作为教育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袁晨晖也在学生工作中寻求综合能力的发展。“作为学生工作者,始终要将自己定位在‘服务者’的角色,无论是现场跟拍、视频剪辑,还是活动策划、文稿撰写,每一个活动步骤都需要大家不断磨合、踏实准备和灵活应变。”她表示,因为做学生工作也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学姐和伙伴们,“优秀的人其实很多,每个人都有值得我请教学习的地方。”






袁晨晖认为,要做好生活与学习的平衡,不仅意味着要压缩自己的闲余时间、保持“多线并进”的高效状态,更重要的是要有稳定平和的心态,坦然接受一切走出舒适圈的尝试,将失败视为经验教训,将琐事杂事视作磨砺。“学习与学生工作也可能相辅相成,久而久之,会发现自己在面试、答辩或备赛的过程中,都比过去的自己更为从容和坦然。”




“大学更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学习并非全部,而应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自洽方式”,袁晨晖认为,学习不仅要脚踏实地的坚持,也需要寻求放松自己的方式,劳逸结合才能使高效学习形成可持续的状态。课业之余,她也会通过绘画、摄影、运动的方式放松自己。



她化热爱为矢,以坚韧为帆。在未来人生路上,“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激励着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院训指引着她,袁晨晖将继续怀揣梦想和努力,拥抱新的挑战和未来。






【责任编辑:曹竞】

陕北民歌唱响中国工美馆中国非遗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5 13:12:38

“君生我未生”无关爱情,唐人无惧相忘江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2 10:50:07

《繁花》落幕:小说“二度创作”如何大放异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2 10:32:51

杨军:拉开海昏侯墓的历史大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2 10:50:17

文运启国运 大业见华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2 10:50:04

如果与李白面对面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2 10:50:03

刘震云:从来没人给我种过“文学的种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12 10:32:50

杨军:拉开海昏侯墓的历史大幕

中国青年报2024-01-12 06:29:45

13岁天津女孩用琴声和镜头讲述城市之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1-08 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