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正文

立德树人的“北京样板”:青年遇见“京”彩文化

作者: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12月30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北京有近百所高校,师生对文化精品有巨大的需求;首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它的精彩需要年轻人感知、传承、挖掘,再丰满。

2023年5月,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创新推出了“‘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通过“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等6项机制的14个项目,把北京的高校师生与首都的厚重文化链接得更加紧密,开创了文化育人的崭新格局,打造了立德树人的“北京样板”。

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数千场活动覆盖参与试点的16所高校,通过“一校一策”的模式,把文化送进校园、请师生走出校门,让年轻人沉浸式体验首都文化;年轻人的活力、奇思妙想又给文化中心的建设增添了青春的颜色,超过20万年轻人与北京的文化深度链接。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成果展示现场。主办方供图

红色、信仰,让大思政课更加鲜活

在2023年年底举行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成果展示活动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生焉祯见到了李大钊先生的孙女李乐群,她把一本名为《新青年觉醒年代研学行专号》的文集送给了李乐群,这本册子集结了她和同学参与“红色行”的记忆,封面用了百年前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元素。

2023年暑假,焉祯和北京另外6所高校的同学参加了“觉醒年代”研学行——首都高校力量参与红色文化研学项目,11支研学团队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以下简称“早期馆”)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特色研学活动。

“早期馆”还为“觉醒年代”研学行成立了“守常研究院”,特邀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长朱善璐担任名誉院长,聘请李大钊研究专家侯且岸为首任院长,《李大钊年谱》作者杨琥等17位活跃在学界的中青年学者为特聘研究员,组成学术顾问团,为研学项目提供学术指导。

焉祯把这份研学经历称之为在北大红楼探究“第二个结合”。她说,穿行在北大红楼等蕴藏着记忆和文化的红色空间中,她能沉浸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奋斗的时光和岁月。

专业学习中,“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焉祯关注的重点,在“觉醒年代”研学行,她承担了“‘第二个结合’的耦合机制”这一子课题。

焉祯回忆说,在红楼的参访过程中,对史料的发现就像“转角遇到爱”,她总能在各种地方遇到新材料,比如与李大钊相关的回忆录和证明材料,是她在校内求而不得的。在“研学行”的过程中,常能邂逅一些有助于研究思考的史料,令她如获至宝,也拓展了她的思考与研究。

在参与的不少人看来,行动计划充分挖掘首都丰厚的文化资源,京华大地成为“大思政课”的最佳课堂,提高了文化育人和大学自身文化建设的高度。

北京工业大学以“‘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为依托,拓展学生青马班的“大思政”教育平台。2023年暑期,学校组织“信仰行——生动实践面对面”等活动,带着学生青马班走出校门,探访打卡北京城市副中心、亦庄无人车试验区、亮马河风情水岸……对北京的四个中心建设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除了走出去,还有请进来。北京工业大学通过“生动实践面对面——‘建功新时代’百姓宣讲”系列活动,邀请了6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宣讲员为学生宣讲,宣讲员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以身边故事、榜样力量和青春风采为师生呈现了生动而深刻的思政课。

沈自友是北京工业大学的教师,他也参加了“信仰行”,活动结束后,他收集了同学的感悟:“小人物从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我在社会大课堂中收获了别样成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我们”……

“文字中透露出的热情和温度,能让我感受到信仰行活动给同学们带来的深刻影响。”沈自友说。

身边的大师,呵护年轻人艺术创意

刘鹏博是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也是学校北国剧社的成员,2023年的10月17日,她参与演出的学生版话剧《雷雨》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上演,现场好评如潮。这场演出几乎所有演职人员都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在演出前的两个多月里,同学们接受了北京人艺唐烨导演团队的全方位的训练,年轻人的创意给人艺的经典剧目带来了青春的气息。

这也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文艺行”大团小团手拉手结对共建项目的重要成果。“文艺行”改变了过往艺术进校园的单向输出模式,通过北京高品质的艺术团体对接高校文艺社团的模式,让首都丰厚的艺术资源直接滋养高校文艺社团。北京人艺对接北师大北国剧社排演的学生版《雷雨》就是经典案例。

北师大北国剧社与北京人艺是有渊源的,1986年剧社成立时,曹禺先生就曾题词:“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

唐烨导演也是北京人艺最新版《雷雨》的导演,而2023年的夏天,她面对的是一群非专业演员,但大家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唐烨说,在这次与北师大北国剧社的合作中,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年轻人天马行空的创意保驾护航,用自己的专业和耐心从技术上让创意落地。

中间也有过磨合。一开始,唐烨让同学们去看曹禺先生不同时代的剧本,去看人艺数十年间有关《雷雨》的不同演出版本。同学们最初有点不解,唐烨坚持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快的途径去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和剧本核心。年轻人需要创新,但是不能离开根儿。

在人艺几十年厚重积淀的滋润下,年轻人的创意被点燃。唐烨说, 第三幕,原来有个很突出的桥段,周冲和四凤谈论理想。在北国剧社的一次排演时,两个年轻人举着一块戏里作为被单存在的白布“飞翔”。

唐烨把年轻人这次突发奇想称为“青春洋溢的表达”,象征着这个年纪专属的对未来的憧憬、美好的向往。

李紫涵是北师大的校内导演,她记得,当时唐烨导演看到这一幕后,亲自上阵教演员怎么去做出“飞”的动势,最终呈现了全新的一次表达。

刘鹏博体会更深的是,人艺老师对年轻人创意的尊重,对艺术表达极致的追求,“导演、舞美、灯光……所有人都无私用他们的经验给我们指导,台前幕后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戏演好”,刘鹏博说。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成果展示现场。主办方供图

回忆起这段特殊的排演,唐烨说,人艺更是像呵护幼苗一样,用耐心和爱心保护年轻人的热情。举全院之力,从技术上、人力上等方面派出70余人次专业力量为同学们搭建特色舞台活动,为同学们的精彩绽放提供全方位支援和保障。

除了12对北京市属院团与高校学生社团的结对共建外,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文艺行”还把大戏送进校园,各类演出活动覆盖学生4万余人次,话剧《天之骄子》、京剧《盗仙草》等一大批精品走进高校,音乐剧《觉醒年代》学生专场点燃青年爱国热情,还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国家大剧院等艺术殿堂。

被文化滋养,也留下青春的痕迹

在走出校园沉浸式体验首都红色文化、古都文化、创新文化的同时,北京高校的师生也在文化中心建设的细节处标注着青春的印记。

“古都行”让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学生章洁有机会参与了2023年北京最重要的考古工作——“新宫遗址”发掘。

新宫遗址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夏商时期带双环壕的聚落,再现了青铜时代燕山南北与周边交流交融的历史,是北京“城之源”“都之源”的重要见证和体现之一。

章洁说,这里同时也分布着汉、辽金、明清时期的墓葬、窑址等各种遗迹,如何科学地发掘地下错综复杂的遗迹分布,对参与项目的同学来说是极具挑战性、十分难得的机会。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成果展示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长达半年的田野考古实践中,首师大的同学跟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专业人士学习了专业技能,更参与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夏商时期遗存,填补了一段早期北京历史的空缺,为研究该时期北京乃至北方地区聚落形态演变、文明化进程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章洁说,自己的成长是脱胎换骨式的。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说,考古院的很多同事没有教学的经验,这次每天和同学们摸爬滚打在一起,会被问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形中自己也得到了进步。有着不同思路的老师同学,和专业的考古人员在广阔的田野大地上产生思维的碰撞,也助力了考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古都行”的重要承载地首都博物馆则打开大门,把馆藏展现给高校师生,供他们研究、供他们作为创意的源泉。

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生陈晓丽就根据首博的馆藏铜坐龙,为即将到来的龙年设计了一款榫卯结构的文创产品,并命名为“龙骧虎步”,这款产品也在2023年的服贸会上展出,大放光彩。

陈晓丽说,创作的过程中几度改稿到崩溃。她说,一开始的创作有点找不到方向,首博的老师提示她,要做好铜坐龙这个IP,就要深刻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她也逐渐沉下心来去体会文物的深刻寓意。

首都博物馆的张杰见证了陈晓丽的设计过程,他说,自己也曾是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毕业生,看到陈晓丽这样的年轻人,也让他想起了自己当初选择博物馆作为职业的初心。让自己一个在博物馆工作了20年的人跳出多年的工作视角,重新以设计学专业的眼光看问题,发现这些年轻人给博物馆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张杰说,2023年,首博本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新馆从馆藏文物里挑选了100件文物供师生们研究。通过文物观摩、文物研究等环节,走进博物馆的师生们形成文物研究论文40篇,文物文创400项。

陈晓丽的老师巫建说,平时教学中的设计方案很难落地,这一次大家真真切切实践了从文物到文创设计方案再到文创商品市场销售的完整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了设计能力,感受了文化魅力。

志愿行,北京组织了3000余名大学生参与服贸会、北京文化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2000余人次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日常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展现青年风采。

园区行,让青年在城市建设中更有为。北京邀请7所高校近千名师生组成“园区导师团”“园区小助教”“园区体验官”深入首都文化产业园区。高校师生在20余次园区调研基础上,形成30余份调研报告,就园区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行动计划启动以来,蹄疾步稳、亮点纷呈,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和首都文化建设互促互进的大好局面。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学生坚定了文化自信,首都高校拓展了育人载体,文化建设取得了崭新成果。

在新的一年,又有10所高校加入了行动计划,北京市将继续按照“一校一策”的做法持续开展“‘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

【责任编辑:邱晨辉】

微电影|梦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27 21:57:52

MV|乐山好少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27 19:59:35

寻秦记:大学师生历时20年探求最早的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26 08:28:34

烟台大学原创音乐剧《长岛渔号情》首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25 08:57:55

《鸣龙少年》:一个不一样的高三故事

中国青年报2023-12-25 07: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