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锐评 >正文

社区服务如何才能“抵达”青年

作者:陈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12月28日

    多年以前,搬进目前居住的房子时,我就注意到小区中央那栋楼了。与周围四四方方的居民住宅楼相比,这栋楼在设计时显然动了些心思,从一面看,建筑的形状是个大斜坡,从另一面看,L形的设计与旁边的小花园融为一体。

    作为居民,难免与社区打交道,我很快知道这栋楼底层朝外的几个房间是居委会的办公室。直到前不久,我才发现楼里别有洞天。门厅挂着街道文化馆的牌子,里面则有着一间图书阅览室、一间健身房,还有舞蹈室、书画教室、放映室等多个房间,四层高的小楼,提供着文化、体育、艺术等多项社区综合服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社区里的综合服务设施,很快让我产生“增值”感。但是,作为居住多年的“老居民”,我直到现在才发现这些家门口的便利设施,心里难免有些遗憾,又有些困惑:为什么作为这个小区的年轻一代居民,我对周边的公共设施如此不熟悉,这仅仅是因为自己不够关心社区吗?

    别的不说,作为一名爱书人,路过公共图书馆、书店进去坐坐,是我在各地旅行时的习惯,可是,这么多年,我却始终不知道家门口还有一间图书阅览室。它并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互联网点评软件、电子地图里,也缺乏公众账号的介绍,对于习惯用网络搜索生活资讯和出行信息的年轻人来说,它几乎就是“不存在”的。

    从服务体验角度来说,我也很快发现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在“抵达”青年方面还有必要下更多功夫。比如,一迈入图书阅览室的大门,我很快被管理员喊住,要求登记包括姓名、手机号、居住地址等个人信息。这一规定在国内公共图书馆阅览室普遍对外免费开放的当下,显得多少有些不合时宜,用时髦的话来说,也足以劝退不少I人(性格内向的人)。

    除了正常开放的图书阅览室,其他设施的开放与否则处于存疑状态。透过公共健身房的玻璃窗,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着跑步机、乒乓球桌等运动设施,可是它们在工作时间并没有开放运营。另外,尽管有一间门口标注有“书画教室”的房间,可大门紧锁,更无从得知社区是否开设有书画课。我承认,也许是自己体验不足、信息掌握不够充分,不能武断地说这些设施完全被闲置了,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究竟何时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我想不仅是我一个人存在的疑问。

    前不久,上海等地的“市民夜校”仿佛在一夜之间走红,年轻人“下班上夜校”频频刷上热搜。市民不需要花巨资报名收费昂贵的商业培训班,只要几百元就能听完一整套夜校课程。实际上,市民夜校并非公共文化领域的新生事物,好多年前就已存在。时隔多年,夜校再次“出圈”,主要是因为部分夜校管理者创新传播方式,推出便捷的报名途径,让夜校服务更好地抵达青年群体。

    近年来,有关部门在公共服务资源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各类公共文化空间、公共体育场馆相继落成,居民生活的“附近”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与此同时,让公共服务与城市主流群体精准对接,是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必要前提。如果一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者嫌来访者“烦”,为了减少工作量而“躲藏”,甚至恨不得“铁将军把门”,恐怕就背离了公共服务的初衷。

    基层公共服务提供者要通过各类有效传播手段,让居民充分了解相关设施的位置、开放时间、使用条件。有关部门也应建立并维护公共服务联合体平台,结合电子地图,开发市民手机查阅离家最近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并实现活动信息的共享。

    “原子化”是当前城市青年群体的普遍生活面貌,他们处在陌生人社会之中,熟悉商业文明,却难以与身边的环境、社群建立深入联系。社区综合服务可以发挥社会生活“润滑剂”的作用,主动对接青年,让年轻人走出封闭的圈子,实现丰富社会交往、释放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社区服务只有不断提高开放程度,消除“信息差”,才能更充分地释放城市的热情与温度,更好地让青年融入城市,满足青年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需求。

陈秋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任冠青】

寻秦记:大学师生历时20年探求最早的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26 08:28:34

烟台大学原创音乐剧《长岛渔号情》首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25 08:57:55

《鸣龙少年》:一个不一样的高三故事

中国青年报2023-12-25 07:50:26

原创校园歌曲奖作品展播:《为你唱首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21 12:30:00

2023年 哪些网络热词戳中了你?

中国新闻网2023-12-20 09: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