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部涉外司法专题片《老外讲故事•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一迪)“老外”如何讲中国故事?法治化营商环境体现了怎样的城市软实力?12月27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专题片《老外讲故事•法治化营商环境》,这是全国首部以涉外司法为主题、以外籍当事人为主体、以“他视角”为主语的专题片。
专题片精心采访拍摄了5名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外国友人,以他们亲身经历上海司法环境的真实感受,展现上海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成效,彰显中国司法的力度和温度。其中既有参与涉外商事非诉调解的“洋娘舅”,也有到中国法院打官司的外国当事人、参加案件审理的新加坡律师,还有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跨国公司总裁等。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上海吸引外资外企的法宝。自2018年以来,上海法院连续6年制定实施专项行动计划,从加强产权保护、推进诉讼电子化改革、完善多元解纷等方面陆续出台120余项改革举措,为上海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我和自贸区法庭的法官们聊了很多,我们在纠纷解决领域已经像同事一样工作了10年。他们都非常善于沟通,也非常善于倾听,这正是纠纷解决中最重要的技巧。”10年前,来自澳大利亚的孔宏德受邀成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的涉外商事诉讼“洋娘舅”,从此和上海法院结下不解之缘。
在一起经济纠纷中,经过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法官的不懈努力,来自法国的主厨陶傅容与对方达成和解。陶傅容曾经去过全世界多个城市,最后选择了在上海扎根发展事业。“
上海法院的涉外案件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线法官的感受最真切。
“这些年,境外当事人出席庭审比例明显提升,缺席裁判率大幅降低。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籍调解员、仲裁员加入到涉外商事纠纷的解决中。”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贸区法庭法官秦男说,“境外当事人对于上海司法的信任越来越深。作为上海法官,尤其是涉外商事法官,我们感到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