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洪健:在变与不变中,打开当代国画的更多可能

作者:范昕 来源:文汇报2023年12月13日

洪健《永不拓宽的街道》

洪健《春水向东·苏河》系列

洪健《平安小区》

以国画表现上海老建筑而为人熟知的洪健,最近分别亮相申城两个大展的两幅(组)作品,不约而同刷新甚至颠覆了大众对于他的既有印象。


现身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海上风华——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项目成果展”的《熊爪咖啡》,用九宫格构图还原不同人们邂逅熊爪咖啡的拍照打卡瞬间,形形色色的人物是画家以往作品中颇为少见的。参与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树与石:上海中国画院当代水墨邀请展”的《呼吸》系列,为松树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的题材注入当代性,以非常规手法介入传统水墨探讨生命的特性。


国画,今天常常被视为传统的代名词。国画一画30余年,变与不变让身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的洪健思考良多。强烈的时代感与东方式温润静穆之美在他的画面中兼而有之,一方面他孜孜不倦以老建筑作为载体,愈加坚定地讲述上海故事,另一方面他则始终抱持着一种不设限的思维,不断打开当代国画的更多可能。

笔间观城,留住老房子的肌理和记忆


上海老建筑是洪健画得最久、也最有感触的系列题材。近年来,这个题材在水彩、油画领域颇为热闹,在国画领域却不多见。这或许与用国画这一绘画形式表现上海老建筑的难度有关。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建筑,通常被归为界画。这是一个下辖于山水画科的门类,多少有些边缘化,画的也多是斗拱层叠、飞檐微翘、气魄雄浑的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而上海的老建筑,善于吸收外来精华,并与本土元素相融合,中西合璧是其重要特色,亦有相当一部分承载着各国多元的建筑风格。


洪健画这些上海老建筑,不是猎奇,更是以擅长的艺术形式,对身边景致一种自然而然的观照。这其实也是洪健所处的上海中国画院的前辈画师留下的重要传统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他们就尝试着用传统笔墨真诚描绘包括城市主题在内的彼时全新的现实生活。


艺术家的作品总是过往人生经历的投射。一方面,生长、求学、工作皆于上海,对于洪健来说,画上海老建筑,就是画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于把握建筑的精妙之处,洪健也比他人多了几分心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洪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就读,当年的女朋友也即如今的洪太太在隔壁设计系学环境艺术。他于是没事便跑去蹭听包括建筑学在内的多门课程,一来二去,对于建筑的感知了然于心。以至于,洪健当真画过建筑设计图纸——大学毕业之后,有两三年时间,他曾兼职为亲戚的一家装潢公司做过好些建筑立面设计。


结婚时住在复兴西路高邮路,一幢西班牙式老洋房,底下有个花园,洪健和太太养了一条狗。那是1990年代中期,衡复一带人少车也少,洪健甚至自己在家门口学会了骑摩托车。从家到彼时供职的长乐路上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是珍藏着他成长中宝贵记忆的一段路,也是老房子格外密集的一段路。“那时泰安路上有个菜市场,露天的,有时下班骑摩托就弯过去带点菜回家。晚上吃完饭,偶尔也会和太太散步散到安福路上,看个电影。”刹不住的回忆中,可不正藏有日后他那老建筑系列作品中的情感线头?


洪健的第一幅上海老建筑创作,始于2006年,画的正是家附近复兴西路上的柯灵故居,见证过中国当代文坛近半个世纪风云变幻的一幢黄色公寓住宅。他坦言太过着迷于建筑的西班牙式风格,尤其是两侧长长的室外楼梯。画面聚焦的也正是以室外楼梯为主的建筑局部。当年的提笔,感性的冲动占了多数。十多年后参与“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再次选择将柯灵故居画进《永不拓宽的街道》时,洪健多了些理性的思考。这一次,老建筑掩映在梧桐树下,成了娓娓道来时代变迁、城市发展的讲述者。


三联画的绘画样式,乍一看合三为一成完整画面,它们实则分属不同的时间轴线,每一段都悄悄埋藏的不少彩蛋道出一个小故事:中间一联的红色电话亭显然今天已不复存在,暗示展开的是上个世纪的城市风景线;左边一联的脚手架以及“……更有温度”的红色横幅,指向城市中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作为;右边一联梧桐树下几辆停放有序的共享单车,勾勒出的则是当下的生活时尚。现代与历史的对话,让这幅画有了耐人咀嚼的厚度。


自那以后,洪健画过一大会址、二大会址等红色地标,画过长宁区少年宫、邮电大楼等摩登建筑,也画过不少有些年头的沧桑民居……至今画下的上海老建筑,数量近两百幅,还将不断扩容。


如实再现,非国画所长,洪健笔下的老建筑固然有写实的一面,但绝不是表面上对城市景观的描摹。国画崇尚的心象表达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同样有迹可循——捕捉建筑的气息,定格对于建筑的感受,情感的温度让它们透析出城市的肌理和记忆,通常不出现人,但观者完全可以感觉到人的存在。洪健运用传统工笔技法,并适当吸收西方绘画的一些明暗与色彩效果,往往以一种特别的氛围感将传统水墨程式与当代审美视角融为一体,被业内认为大大拓展了当代中国画审美的表现张力。这样的画,其意义也已超越绘画艺术表现本身,成为一份沉甸甸的城市历史文化图档,亦与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洪健将上海老建筑视为一个值得持续探究的创作课题。他坦言,未来想在画风、构图形式上尝试一些变化,“现在画的老房子还是太客观,我觉得可以再变一变,变得更主观一些”。

拓宽眼界,创作始终走在思考的路上


穿插在洪健上海老建筑创作之间的,是灵光乍现、脑洞大开的小品式创作,谈不上长期的系列,却或许更见艺术家的性情与思考。乍一看,与其笔间观城看上去大相径庭,实则也透出一些一脉相承的个人辨识度,例如讲究布局上的设计感,注重细节的刻画。


最近几年,洪健一时兴起画了几张与宋徽宗对话的作品,不想出了圈,甚至被制成文创产品,雅俗共赏。其中,让宋徽宗笔下瑞鹤飞入当下日常的《瑞鹤图·Verlet Cafe》颇具代表性。


画面上半部分与宋徽宗赫赫有名的《瑞鹤图》如出一辙,展翅高飞、盘旋于天空中的十几只仙鹤,下半部分却将原作中古色古香的宫阙置换成了一张西式的咖啡桌。桌上放着若干咖啡杯,以及一只可颂面包。只见两只仙鹤栖于杯沿,中与西、古与今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照。


这幅有趣的小品式画作,缘起于几年前咖啡馆里的一次长聊。那是距法国卢浮宫几步之遥、有着约一个半世纪历史的老牌咖啡馆CaféVerlet,彼时,洪健与几位画家友人结束了在卢浮宫近乎整日的参观,慕名来此小憩。“从卢浮宫出来,满脑子都是古典艺术,记得大家就着咖啡和可颂面包,从古到今、从西到中地聊艺术,聊了三四个小时,其间有过好些激烈的争论,中间一度快要吵起来了。”如今的洪健,已经记不清当年咖啡桌边的彼此为了什么争得面红耳赤了,他却始终惦念那样一种对于艺术的热情,仿佛又回到学生时代。回去以后,洪健画了这幅《瑞鹤图·Verlet Cafe》,呈现文化艺术的碰撞,也以图式的挪用输出一种诙谐、幽默。


洪健笔下的大饼、油条、生煎、小笼包、大馄饨等吃食,构成一组烟火气十足的“上海小吃”系列。这个题材他曾用轻松、稚拙的写意笔法画过,一画一文别有情致,也曾以强烈的写实色彩加以表现,让明暗、投影、转折、光线透出几近超写实主义的风味。生活中的洪健,爱下厨,爱烧家常菜,讲究吃食里的气氛与情感。他认为烧菜的乐趣不亚于画画,难度也不比画画小,“好吃还得有卖相”。


洪健的画,多为工笔。在中国画领域,工笔画与写意画之争由来已久,甚至包括一些老先生在内的不少人认为,写意画相比工笔画更有笔墨韵味,代表着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对于这些“偏见”,洪健坦言自己并非没有思考。“为何近年来国画界画工笔的人远比画写意的人多?倒未必是因为工笔相比写意更容易‘训练’,而可能是工笔更适合表达现代生活中丰富的题材,毕竟写意画存在着太多的所谓‘程式’。如今备受推崇的宋画中,占据主流的不也是工笔吗?写意画其实是从工笔画发展起来的。”洪健说,写意有写意的优长,工笔有工笔的好处,关键在于表达什么样的内容,绘画手法总是依表达内容而定。其实,他的新作《呼吸》系列用的就是写意画法。


在洪健看来,社会、时代在变化,审美也一直在变化,画家的眼界不妨放得宽一些,不必拘泥于以往的条条框框。“如今开饭店,管它川菜、粤菜、鲁菜等等,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国画也需要拥抱变化。”“就像打拳一样,除了固定的打法,学学野拳也挺好,有时试着试着可能路就试出来了!”

【责任编辑:李丹萍】

你好,朋友|80后文博人张鹏:博物馆给城市注入力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8 16:59:54

非遗进校园 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8 15:57:16

古人的审美有多绝?看御窑瓷器就知道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12-08 14:43:06

这个世界每天与戏剧共享真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7 06:45:09

十年演绎音乐剧《罗阳》 筑梦航空强国

中国青年报2023-12-07 07:38:16

传统文化怎样“潮”起来?|中国青年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6 16:40:48

在乡谣里聆听丰收的声音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2023-12-06 15:18:40

泪目!原创歌曲《牵挂》致敬志愿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6 11:04:18

把你的画留下,把我的诗带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5 1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