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热点 >正文

“我家子涵”是谁?网友:现实会害怕这种情况

来源:中国青年报微信公号2023年12月11日

如果你平时喜欢刷短视频

最近一定在评论区

见过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子涵”


猫咪进食的视频底下

有网友问

“我家子涵怎么不吃饭”

幼儿园小朋友跑800米

网友又开始整活

“我们家子涵为什么没跑第一?”

“老师,以后800米这种活动

我家子涵就不参加了”

全网都在关心“我家子涵”

看得人摸不着头脑

那么问题来了——

“子涵”到底是谁?


据潮新闻报道

被玩成梗的“子涵”

网传来源于一张聊天截图

因为自家孩子上学

被蚊子咬了一口

图中的子涵妈妈在群里

对幼儿园老师兴师问罪

甚至质问

“为什么不咬其他人”

夸张的言行看得网友有点懵


虽然无法证明

这张聊天截图的真实性

但“子涵”却一举成名

网友模仿家长口吻二次创作

导致成千上万个“子涵”

近期出没于各类视频的

“关心”评论里——

也有网友表示“躺枪”

因为自己就叫“子涵”

网络热梗的狂欢

有对现实社会的投影

许多网友表示

之所以对“子涵梗”有共鸣

是因为身边真有这样的“子涵家长”


有从事幼师行业的网友说

外行看乐子

真幼师已经开始“汗流浃背”了

有杭州幼儿园的老师

告诉记者

现实中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午睡时间,家长会发微信

让我们去看看孩子身边有没有蚊子”

“幼儿园教室有长期备用的驱蚊水

但有家长觉得效果不好

还有家长要用指定牌子的驱蚊水”

不过,这位老师也提到

家长的态度不会像

截图里的“子涵家长”那么咄咄逼人

所以家长提醒完,老师照做就可以了

有的老师学会了“主动出击”

在家长没发问之前,主动告知孩子情况

如何看待“我家子涵”在全网出圈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课题分离”,意思是在人际关系中,要分清什么是我要负责的,什么是别人要负责的。在亲子之间,做到课题分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子涵体”之所以出圈,有对“巨婴家长”的讽刺,也有对教师压力的同情。从一个蚊子包展开连珠炮的追问,透露着小题大做的荒谬感,背后却是家校沟通的边界问题。

南方日报发文称,“多一点耐心,尊重孩子的节奏,给到一个家长最该给的东西:爱、欣赏、接纳、支持,那便是他儿时所能获得的最大养分!”

与此同时,有媒体注意到,“这样的网络梗可能会误伤到现实中的‘子涵’,以人名为调侃对象的梗更有潜在着各种危害。”

正观新闻发文提醒,我们既希望家长能不被溺爱蒙蔽了双眼,不让辛苦工作的老师寒心,更不让社会对家长群体失望,也希望过度玩梗能尽快按下休止符,让身边的子涵们重归安宁。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陈垠杉)来源:潮新闻(戴欣怡)、南方日报、红网、正观新闻、知著网等

【责任编辑:陈垠杉,李丽】

你好,朋友|80后文博人张鹏:博物馆给城市注入力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8 16:59:54

非遗进校园 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8 15:57:16

古人的审美有多绝?看御窑瓷器就知道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12-08 14:43:06

这个世界每天与戏剧共享真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7 06:45:09

十年演绎音乐剧《罗阳》 筑梦航空强国

中国青年报2023-12-07 07:38:16

传统文化怎样“潮”起来?|中国青年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6 16:40:48

在乡谣里聆听丰收的声音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2023-12-06 15:18:40

泪目!原创歌曲《牵挂》致敬志愿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6 11:04:18

把你的画留下,把我的诗带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2-05 1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