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你好 陌生人

保安老吕的跟车日常

作者:郑萍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11月07日

    北京气温骤降的周末,天比往常黑得早些,车灯在雨后的路面上泛着光,向四环外驶去。车里暖烘烘的,老吕转身看了看车厢后部的几名乘客,在司机身后坐了下来。但也只是欠着身子坐着,手扶着一旁的栏杆,随时准备起身的样子。

    周末,道路畅通,司机开得飞快。每次到站前,老吕都会起身走向车厢右侧,拉开窗户,伸手示意车辆进站。待乘客上车,老吕一边提示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上车,一边留意着后门乘客下车的情况并告知司机。乘客站稳或落座后,老吕再走向车左侧,向窗外伸手示意车辆并线、出站。不过,到了工作日的早晚高峰,老吕就只能挤在车头的右侧,观察上车的乘客是否携带可疑物品,并在行驶途中保证司机不受干扰。在他看来,这是“乘务管理员(随车安全员)”最重要的工作。其他的工作,比如协助年长的、行动不便的乘客上下车,维护车厢整洁等,都是顺手做的。

    但乘客似乎不这么认为。老吕“扯着嗓子”维护秩序时,总有乘客指责他“脾气不好”“不会说话”。跟他搭班的老乡劝他“咱们这个活,能不说话就不说话”,“线长(负责管理一条线路的安全员)”也告诉他,安全员“不报站,不卖票,也不接受咨询”,结果他又被乘客指着鼻子批评“没有服务意识”“就是一个摆设”。

    搭班的司机倒是挺理解的,“他们都是安保公司招聘来的,又基本都是外地的,对北京也不熟悉。不像我们在公交系统上岗前受过专业的培训。”

    其实,老吕第一次听说这个工作时,也有点纳闷儿,“在我们老家不就是售票员干的活吗?”老乡问他,听说过万州的事吗,他摇了摇头。

    2018年,重庆万州“10·28”公交车坠江事件后,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公交车行驶安全和桥梁防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政府购买服务,先重点后一般’的要求,逐步在跨江跨河、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经过人员密集区的重点线路公交车上配备乘务管理人员(随车安全员),跟车服务乘客、维护秩序,加强安全防范”。

    老乡说,他们这些人就是政府购买的“服务”。至于服务谁,怎么服务,老乡说,干着就知道了。

    来北京之前,老吕六七年没离开过辽宁老家,外出打工了,“没学历、没技术,年龄大了,干力气活都没人要”。今年春节,老吕串门时听老乡说,在北京“跟车”不累,还不用风吹日晒,就决定来看看。他是正月十四来的,那时找活的人不多,还是“活找人”,身高勉强合格的老吕经过短暂的培训,第四天就正式上岗了。

    身高是这个岗位为数不多的要求之一,岗位的招聘信息措辞都很类似。

    工作内容:跟车保安,处理公交车辆运行中的突发事件,提醒乘客注意安全,阻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人员上车。

    任职要求:年龄18-50周岁,身高165cm以上,学历不限,经验不限,无文身、无前科。

    工资待遇:包吃住,发工服,多劳多得,月薪5000-7000元。

    老吕是老乡带来的,入职之前便了解了现实的收入:六七千是没有的,5000元也要铆着劲地干。如果只按着正常班7个小时上,也就3200元。

    老吕跟车的这条线路,单程24站约17公里,一来一回算一圈,按规定,车上只能站着,不能看手机。通常每跑完一圈可以在场站休息一会儿,抽抽烟,刷刷手机。但遇到堵车,一圈三四个小时也是遇到过的。老吕说,他最怕的就是堵车,如今“吃一堑长一智”,宁可渴着也不敢多喝水。

    刚干的第一周“人是皱的”,即便在家干惯了农活,一天三圈跟下来,也是“从脚到腿到腰,全都不舒服”。适应了一段时间,老吕很快也要求队长给自己安排加班,有时一天跑六圈。搭班的司机劝他别那么拼,他说“闲着也是闲着”。不跟车的时间,老吕就回宿舍睡觉。宿舍是公司租的,位于车场附近的老旧小区,大家挤在一起,“太憋”,他更愿意待在车场。

    在车场,司机们一般到点就下班了,剩下的都是“安全员”。老吕说,司机们待他们从来都是客客气气的,不过,彼此间“隔着一堵‘墙’”,休息时,各扎一堆儿,毕竟“人家都是北京人,正式工”。

    老吕对周末、长假没什么概念。一是放假了也没地方去,去哪儿都花钱,来北京的半年多,他也就去过一次奥林匹克公园,在“鸟巢”外用手机拍了张照。二来“农活儿也不讲个假期”,虽然身在北京,日子还是按着老家人的时节过。他和家人视频时,聊得最多的就是地里的事儿。“十一”前,老吕请假回家秋收,原本打算请10天,干了8天就被家人赶了回来,“怕过了50(岁),说没人要就没人要”。其实,这里的规矩也没那么严苛。“招聘启事上写着年龄不超过50(岁),但赶上人们回去秋收、过年放假的日子,车上缺人,五十三四岁的也让干,身高不够的也让干,都是队长说了算。”在这个小社会里,“情面”是很重要的。

    老吕的同事也是中年人居多,“这个工作没什么技术,年轻人看不上”,最多在这儿“歇个脚”。他说自己干的最有技术含量的事,就是帮乘客找回丢失的物品,手套、耳机、书包,什么都有。

    这天下午,老吕收到一个消息,原本回家秋收的一名老乡准备南下打工了,请他帮着把留在宿舍的一件棉衣寄过去。“听说他考了个开叉车的本”,老吕一脸羡慕地和舍友说着。“来得快走得也快,这活儿来个人就能干。不过也好在要求不高,我们才有一口饭吃。”舍友拍拍老吕,老吕顿了顿,笑了,“也是”。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

以大地为素材重塑乡村魅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7 11:32:03

《灵笼2》上线PV:人工智能的善恶由人决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6 16:16:33

跨文化交流,打造新时代青年文化的全球朋友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6 10:20:35

拥抱文化多样性,共建文明百花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6 10:20:40

中南民大《寻美中华》青年视角看嘉峪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4 15:50:04

襄阳青年歌手创作《诸葛说》MV 用音乐讲述三国传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03 16:55:09

这九五后导演讲述的藏地寓言,像“剧本杀”

中国青年报2023-11-02 09:14:50

如果给“骆驼祥子”一次重来的机会

中国青年报2023-11-01 08: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