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发掘甲午海战沉舰 考古让历史浮出水面

作者:李丹萍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年10月31日

2020年,水下考古团队在定远舰艏部主炮区发现并成功提取整块重达18.7吨的防护铁甲板。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参战约63万人,阵亡超过3万人,这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军的人员统计情况。然而,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各自有着怎样的故事?即便是专业的考古人员,也很难一一说清。

    不过,现在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在来远舰中有一个三等水手叫于盛元,还有一个一等水手叫张长发。2017-2020年,在位于山东的威海甲午沉舰遗址中,水手身份牌、写有名字的望远镜等被提取发掘,同时还发现大量生活类物品,如瓷碗、皮鞋、麻将、象棋、纽扣等。

    在考古的实物证实之下,参战水手们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鲜活的生命;甲午中日战争不再是一段遥远的历史,而是真切发生过的故事。

    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进展。作为项目负责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周春水汇报了威海甲午沉舰遗址的考古情况和成果。

    2017年至今,水下考古团队在原北洋海军基地威海湾里,陆续发现定远、靖远、来远三舰,发掘出水遗物包括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物品和武器弹药等。2020年,团队还在定远舰艏部主炮区,发现并成功提取整块重达18.7吨的防护铁甲板。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周春水在工作中。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人并不陌生。这场发生于19世纪末的战争,最后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虽然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战争似是一个遥远的“概念”,是在书本上才会看到的内容。在刚刚从事甲午沉舰的水下考古工作时,周春水也只把这当作一个普通的调查,但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他愈发体会到这项工作的意义。

    “在开展甲午沉舰考古调查之前,很多人知道甲午沉舰,但不清楚它们的具体位置和保存状况。”周春水说,通过水下考古,不但清楚揭开每个舰体的面貌,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与前人的情感联结。

    水下考古工作成果为甲午海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例如,史料记载,来远、经远尾后火力不足,战前有奏请加装武器,包括53毫米、120毫米炮。其中,120毫米炮是否加装一直无法确定。周春水介绍,本次考古在来远舰内发现120毫米炮弹实物,同时经远舰内发现120毫米炮弹引信,亦可佐证。此外,来远舰遗址内发现的木质悬梯在紧贴钢板内侧有烧焦痕迹,这证实了战争的惨烈与北洋将士的英勇。

    其实从2014年起,甲午沉舰的水下考古工作便已经展开,并在黄海北部甲午海战主战区确认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

    周春水介绍,长期以来,甲午沉舰遗址位置并不明确。考古团队首先通过研究分析日本海战史料、老照片等资料,确定其大体位置;而后运用多种物探勘测技术确认沉舰准确位置、淤埋地层情况;同时人工钻探核实遗址堆积、分布、埋深等信息,并作为调查抽沙区域的选择参考;最后进行布方清理,用GPS精准控制抽沙区——通过上述工作方法,完成了对沉舰的考古调查与确认。

    “一般来说,发现第一条沉舰是最费功夫的。”周春水说,同一个战区由于大部分沉舰分布相对集中,在发现一条沉舰的同时关注周边,便较容易找到其他沉舰,从而筹备下一艘沉舰的调查工作。10年来,水下考古团队以此接力的方式完成了所有北洋甲午沉舰的考古工作。

    在周春水看来,相对于在黄海北部甲午海战主战区的调查发掘,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的3条主力沉舰离岸更近,留传下来的资料照片更加丰富。通过比对照片中的陆岸山体形状,能够为沉舰定位提供参考,圈定出大体位置,减少了搜寻时的工作量。

    不过,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的水下调查发掘,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威海甲午沉舰遗址出水的各式弹药。


    战后日本对威海湾甲午沉舰进行过长年打捞,以致海底沉舰被严重破坏。“黄海北部的沉舰离岸较远,海况较为复杂,打捞难度大,一部分舰体得以保留。”周春水说,威海湾的环境较为优越,且靠近从前的海军基地,可使用的设备较多,打捞难度小。因此,威海湾沉舰遗址保存现状较差,已无舰体形态,海底遗迹、遗物分布呈现被拆解的散落状态:凝结块堆积,木板残断,钢板扭曲。

    “这些沉舰不是规规矩矩地待在海底,下去看就好了。”周春水说,它们整体被破坏,舰材散落四地,并被淤泥层层埋藏。

    想要调查、观测沉舰,需要通过抽沙把泥沙清走。然而,军舰的体量很大,埋藏较深,而考古团队一个工作季只有2-3个月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工作效果最大化,确定工作面是关键。周春水介绍,由于沉舰被完全拆解,没有舰体可以用来推断各舱室位置,考古团队便在艏部、中部、艉部3个区域,布设探沟,进行解剖清理。

    能见度差是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工作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工作人员在水下考古时基本上是摸黑作业,通过差分GPS定位和水下三维声呐全景扫描等技术克服困难。

    甲午沉舰系列考古工作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实践可行的近现代沉舰考古与保护工作方法。周春水表示,沉舰遗址具有体量大、吨位重、结构复杂的特点,水下考古工作侧重于与科技手段、多学科间的结合,将科技创新融入沉舰考古调查、抽沙试掘、出水文物现场保护等各个环节。

    甲午沉舰考古还开启了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新领域,以蒸汽动力、钢结构材质的大型战舰为调查研究对象,而非以海外贸易木船、船货为研究对象,其考古勘测、发掘方法、文物保护、研究对象等,均有别于平常的水下考古。大量同材质的近现代沉船遗址也适用于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方法,这将是下一步考古与研究的工作重点,同时,也会加快对现有甲午沉舰水下考古资料的整理工作,尽快刊布。

    “除甲午沉舰外(辽宁黄海北部、山东威海湾),中国境内还存在时代相近的沉舰密集区,诸如,旅顺口日俄战争沉舰、青岛湾日德战争沉舰;非战舰的近现代沉船遗址,如太平轮、安平轮等。”周春水认为,这些钢铁沉舰、沉船遗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值得我们继续调查与研究,并纳入将来近现代沉船遗址的水下考古工作计划。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郭韶明,蒋肖斌,李沛然】

发掘甲午海战沉舰 考古让历史浮出水面

中国青年报2023-10-31 09:07:26

青年范儿·文化场|《敦煌师父》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30 15:59:24

青年范儿|《见字如晤》:在书信中领悟人生智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8 22:01:28

两岸书香滋养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2023-10-27 07:46:35

乌镇里看非遗,“新市井匠人市集”亮相乌镇戏剧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2 22:39:33

90后中国作家海漄获“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2 09:17:51

65岁的黄梅戏《女驸马》正青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22 09:17:49

话剧《西哈诺》首演 传递世界戏剧的中国表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9 13:51:24

《问心》:打造现实主义医疗剧的新范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9 13: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