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从零基础到发表高水平成果,这群华大本科生做科研相当了得!

来源:华侨大学2023年10月23日

在华侨大学

在工商管理学院

有这样一群本科生

短短7年间

他们就产出极具价值的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

多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

获评校级优秀


近30位本科生

进入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厦门大学、东北大学

等985、211或双一流高校

进一步深造学习

或在名企担任重要职位……


这群科研成果喜人、求学成绩优秀的本科生,来源于同一个团队,那就是工商管理学院数据科学与创新管理研究团队。团队的创建者和负责人,是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林。


2016年,秉承为教学服务,聚焦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数据决策分析下的信息情报分析和创新管理等研究方向,致力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学习和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目标,李海林召集有兴趣从事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决策支持和创新管理等方向研究的专任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搭建起了这一师生共同探索研究和深化创新的平台。林春培教授、万校基副教授、谭观音副教授、蔡林峰副教授和张丽萍副研究员等加入团队,担任指导老师。


“在团队里,我和李海林教授是跨学科的合作,分别把握数据科学和创新管理两个方向。我的学生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缺乏新的方法与应用,而他的学生也面临着如何将自己的方法运用到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个选题问题。”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春培教授表示,“两个学科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


据李海林介绍,团队自成立以来,一直着力加强本科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努力提高培养质量和成效。每年,团队都会面向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和其他相关专业招募优秀大学本科生,要求每位教师负责1—2名本科学生的学术科研指导,与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聚焦于科研项目和热点问题的相关研究,并通过每周雷打不动的例会或其他不定期的学术研讨会,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同时,为激发本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创新意识,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指导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

每周例会讨论研究项目



“很多本科生在刚进入团队时比较迷茫,不了解研究团队的任务,有的经受不住学术研究枯燥和创新性成果难产的打击等问题。”李海林表示,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在培养过程中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并解决好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013级本科生、2017级硕士研究生邬先利是团队首批成员之一,自团队成立即加入其中。他回忆,最开始是旁听学习,“大部分时间是海林老师给我们讲解他自己的研究,比较难理解的部分他会结合实际生活的例子给我们细心地讲解。”2016年底成为正式成员后,邬先利除了参加每周会议,还需要准备自己的科研汇报。“日常的学习或研究过程中,只要我们有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老师去讨论和解决。在周末或假期,有领域相关的学术会议,海林老师也会带我们去参加。”


正是在李海林等团队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邬先利等同学“从一开始并不知道什么是科研,到逐渐对科研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再到认识科研”。硕士期间,他完成了2篇中文论文和2篇英文论文,分别在《情报学报》《计算机应用》《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和《Mathematics》等重要期刊刊发。目前,邬先利正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间,他还前往香港理工大学交流学习。

团队进行本科生招取面试



2017级本科生杜甜加入团队的契机,则要追溯到大一下学期李海林老师为他们讲授专业课《网站建设与Web编程》。栩栩如生、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解,对其制作的“自己内心都很没底的网页”的积极评价,让她对李海林老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面听说他有团队就很想加入。到了大二上学期,杜甜便加入了数据科学与创新管理研究团队。


和邬先利一样,杜甜“刚开始也是旁听,且什么都听不懂,老师问有没有没听懂的地方时也不敢提问,感觉自己很‘菜’”。这样坚持了将近一学期,虽然老师没给杜甜任何研究方向,但她通过旁听也学会了不少东西,“比如一些基础理论搞明白了,文献查找、代码阅读能力也有所增强”。大二下学期,杜甜上手真正的“科研”。“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切割数据集,这困扰了我很久,因为当时我的思维还一直停留在表格存储的数据形式,无法直观地理解多维数据。幸运的是,我得到了海林老师的耐心指导,他不仅给我讲解了切割数据的思路,还指导我如何编写相应的代码。”杜甜称,李海林老师亲自指导她进行逐个代码的推敲和修改,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她的代码能力,也是她发表第一篇文章的重要转折点。


在团队将近三年,杜甜在中科院SCI一区及顶级期刊《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发表了2篇论文,绩点稳定在全专业前二位,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级荣誉,现在则在西南财经大学硕博连读。“记得每次我在例会上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度和问题,组里的老师和师兄姐都会很耐心地指出我的问题和不足,而从未直接断然指出我的思路存在错误。这不仅让我感到被尊重和接纳,还帮助我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技能。”回忆那段时光,杜甜非常感激每一位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同为2017级本科生的贾瑞颖现在武汉理工大学继续硕士深造,加入团队的一年半经历让她觉得“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每周的课题组汇报、老师面对面交流以及小组讨论,都让我接触到除课堂知识以外的多元学术世界。回忆每周开完组会走回宿舍,每一次模型成功运行的欢呼雀跃,每一次组会上学术思想与创新精神的碰撞,都让我十分怀念。”她如是说。在学期间,贾瑞颖的2篇论文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和《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等期刊发表。



学生在团队内作学术分享



2019级本科生王正威则在自己大一的下半学期加入团队,大三时即以第一作者身份与指导老师李海林、万校基和研究生师姐陈多在CSSCI核心期刊《情报科学》合署发表论文。今年7月,刚毕业的他的另一篇论文更是被SSCI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刊发。“在团队期间,我学习到了许多学术领域的研究范式,这为我的研究生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已经保研东北大学计算机系的王正威说。


此外,团队内还有许多同学完成科研成果、发表论文。2019级本科生王杰和蔡煜的论文今年9月在国内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顶级期刊《电子学报》刊发,2018级本科生龚燕燕的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学部认定的A类重要期刊《情报学报》发表,2016级本科生徐建宾在《科学学研究》发表1篇高水平论文;任职国网湖南电力有限公司的2017级本科生刘泽辰在《Pattern Recognition》《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各发表1篇论文……


“成立7年,已有40多位本科生加入我们团队。仅仅近三年,我们指导的本科学生陆续在《Pattern Recognition》《Applied Soft Computing》《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电子学报》《科研管理》《情报学报》《科学学研究》等TOP期刊或权威期刊发表10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这说明我们华大本科生也是有能力做好学术科研的。”李海林自豪地说。


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优秀的本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旨在及早选拔人才,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李海林表示,团队接下来将尝试更大范围的学科或专业交叉融合,从各学科中吸取优势资源,同时制定更为科学明确的制度来规范团队成员特别是包括境外生在内的优秀本科学生的培养,结合较为完善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争取让所有成员能够稳步前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能力,提高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责任编辑:曹竞】

话剧《西哈诺》首演 传递世界戏剧的中国表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9 13:51:24

《问心》:打造现实主义医疗剧的新范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9 13:51:26

“与丝绸同行”彩墨画展在穗开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8 11:08:51

电影《最好的相遇》举办北京首映礼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8 11:08:49

“小窝”里藏着柔软的时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8 09:48:54

用动画拍纪录片,重回中华文明的童年

中国青年报2023-10-18 07: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