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热点 >正文

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明代沉船 国家文物局通报三项考古成果

作者:李丹萍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10月19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0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记者 蒋肖斌)今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进展,通报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和威海甲午沉舰遗址3项考古成果。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我国首次在1500米深海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通过海洋物理探测、载人潜水器水下调查以及三维影像和激光扫描记录等,确认两处沉船的分布范围和遗物分布情况,目前提取出水瓷器、原木、陶器等近580件(套)。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核心区三维激光扫描图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表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出水的龙泉青瓷

位于福建省的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改良实现了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沉船遗址发掘出水文物标本约1.7万件,其中龙泉青瓷数量达到1.6万余件。圣杯屿沉船重现了元代晚期龙泉青瓷外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是近几年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成果。

威海甲午沉舰遗址出水的各式弹药

甲午沉舰系列考古工作探索总结了一套实践可行的近现代沉舰考古与保护工作方法,在威海湾陆续发现定远、靖远和来远三舰,发掘出水遗物包括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物品和武器弹药等。系列水下考古成果对于推进甲午战争研究、沉舰遗址原址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教材。

此次通报的3项水下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国近年来在深海考古、古代沉船考古、近现代沉舰考古的重要进展,对于推进水下考古技术研发与突破、甲午海战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图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责任编辑:郭韶明】

话剧《西哈诺》首演 传递世界戏剧的中国表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9 13:51:24

《问心》:打造现实主义医疗剧的新范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9 13:51:26

“与丝绸同行”彩墨画展在穗开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8 11:08:51

电影《最好的相遇》举办北京首映礼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8 11:08:49

“小窝”里藏着柔软的时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18 09:48:54

用动画拍纪录片,重回中华文明的童年

中国青年报2023-10-18 07: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