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热点 >正文

我国科学家掀起乳腺癌治疗新革命,“精准分型”给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年10月08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癌症分期,已经成为众多医院治疗癌症的重要诊断、治疗标准。但癌症精准分型,同样重要。10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江一舟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根据腔面型乳腺癌的特征,将其精准分为4种分支类型,针对每一种类型,都给出了更加科学高效的治疗方法。

江一舟教授正在介绍研究成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摄

    “我们不能再用老办法一刀切了。看到腔面型乳腺癌,马上就给出内分泌治疗方案,千篇一律,没有效果。”邵志敏及其团队长期专注于乳腺癌的精准分型治疗,他们绘制出了全球最大的腔面型乳腺癌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提出“复旦腔面四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策略。该项重要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乳腺癌已成为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针对乳腺癌的治疗,已经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采用手术根治术来治疗乳腺癌;第二次是专家们发现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它会发生淋巴及血管转移,因此需要进行全身系统治疗;第三次,也就是本世纪初,专家们首次提出乳腺癌应该进行分型治疗。

    他们把乳腺癌分成了腔面型乳腺癌、HER2型乳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分别对应了以内分泌治疗、抗HER2靶向治疗和化疗为主要手段的系统治疗方案。其中,腔面型乳腺癌的发病率最高,占到乳腺癌患者的70%以上。

邵志敏教授正在接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摄

    “我们常说,最难治的是三阴性乳腺癌,腔面型乳腺癌相对容易一些。但其实腔面型乳腺癌的5年、10年、20年,甚至30年后转移复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邵志敏是复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他告诉记者,腔面型乳腺癌的发病人群基数大、早期愈后比较好,但复发起来不容小觑,“我也遇到过30年前得了腔面型乳腺癌的患者,30年后来找我,发现竟然转移到肺部了”。

    邵志敏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常常会产生这样的困惑——一个术后已经保持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二十年都没有复发的乳腺癌患者,怎么会突然又复发合并转移了呢?

    “我们过去常用的内分泌治疗手段,让病人一直吃各种药,这既会造成骨质疏松,又会造成身体疼痛,这究竟是不是适合每一个腔面型乳腺癌患者?”邵志敏把这样的疑问,抛给了课题组的成员们——有没有可能对腔面型乳腺癌进行再分型,把它分成更加精准的型号,每种型号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

图为本次研究的核心成果,将腔面型乳癌精准地分成4类,并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摄

   复旦团队的研究显示,尽管目前已有的分型治疗方法已经大大提升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最后会出现耐药和复发转移。要突破“瓶颈”,必须掀起新一轮的乳腺癌治疗变革?

    “只有亚型分得越精细和准确,治疗才能更精准,疗效才能进一步获得提升。”邵志敏此前已经针对最毒的“三阴性乳腺癌”进行了“复旦四分型”,他提出的4中分型和治疗方案发表在肿瘤学顶级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上,并获评全球乳腺癌年会“年度进展”。目前,他的策略在几乎已无药可治的三阴性乳癌患者中大放异彩,有效率达到传统化疗方法的3倍。

    值得注意的是,三阴性乳腺癌只占乳腺癌患者的15-20%,在面对占比超过70%的腔面型乳腺癌时,上海医生们果断提出——单纯加减治疗强度和时间没有用,应该更精细地分类,给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的深入分析,研究团队证实腔面型乳腺癌的确不是传统认识中的单一类型——腔面型乳腺癌不仅拥有自己的“家族”,家族中还有不同的亚型,且不同亚型之间分子特征迥异,对不同治疗方案的敏感性也大相径庭。

    他们把腔面型乳腺癌精准划分为4个亚型:经典腔面型(SNF1)、免疫调节型(SNF2)、增殖型(SNF3)和RTK驱动型(SNF4)。 4个类型中,“RTK驱动型”患者的预后最差,传统的内分泌治疗对其几乎无效。

    针对这四种细分类型的乳腺癌,医生们都给出新的、不同方向的治疗方案。经典腔面型患者占比约为24.5%,他们对内分泌治疗敏感,预后效果最佳;免疫调节型患者占比为25.4%,他们更加适合免疫治疗;增殖型患者可以采用CDK4/6抑制剂与PARP抑制剂治疗;而“RTK驱动型”的特点是RTK及其通路有显著表达,他们对索拉菲尼、法米替尼等TKI小分子药物更加敏感。

    研究团队随后收集整理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国内多个医院上千例腔面型乳腺癌用药和疗效的真实世界数据,证实了腔面型乳腺癌“复旦分型”可以很好地预测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

    不仅有研究成果,复旦团队还把这些成果应用到了实践中。目前,在复旦肿瘤医院,乳腺癌患者进行穿刺检查后,经病理科确认为癌症的病例资料会被上传到数字病理算法框架平台上,AI系统会对其进行智能分型,1-2小时就能出结果,这比传统的病理分型要快1周左右。

    “结果一出来,我们就能给出精准治疗方案。”邵志敏说,这种方式如果后续经检验高效、准确的话,未来可能有四分之一的腔面型乳癌患者术后不再需要长期服药,“根据精准分型,有的人可能只要吃两年左右药就行了”。


【责任编辑:梁国胜】

跋山涉水,我们去看一场电影

中国青年报2023-10-07 06:31:03

青年范儿|看京剧故事 品匠人美德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07 13:07:39

《非遗里的中国》开启贵州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06 15:21:07

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获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05 19:37:43

《好事成双》收官,展现都市女性如何完成自我重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05 19:07:58

叮咚!“诗画杭州”站到了,请上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0-05 18:38:56

这个中秋,《月与你》相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9-28 10:00:00

青年范儿|从《蒙娜丽莎》看见艺术的内涵之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9-22 21:40:57

快看数据|近八成受访青年会为了美食奔赴一座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9-27 11: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