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开启贵州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吴晓东)苗族的百鸟衣有何寓意?卡拉鸟笼从哪一步开始做?传唱千年的芦笙对于苗族人有何重要意义?小小一张迎春纸修复过哪些珍贵古籍?丹寨苗族蜡染为何被称为“东方第一染”?10月4日和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新媒体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番外篇》(上、下),在央视一套和央视频、抖音、视频号、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平台官方账号以及央视新闻抖音、视频号同步播出,带领观众走入多彩贵州,在热情似火的贵州体验民族非遗项目,感受特色民族文化,见证非遗时代创新。
吊脚楼里,一位小姑娘正看着奶奶织布,突然远山中传来阵阵苗歌,让她踏上奇妙的寻歌之路,一路跑过了山间小溪、村寨、山洞,也一览贵州的大好河山……用独具特色的民歌,拉开《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番外篇》的序幕。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王嘉宁、张舒越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银匠村,遇见多项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接受村长的特别任务,在这些非遗项目里寻找5个信物图腾,共赴一场盛大的长桌宴。截至目前,节目上篇累计观看146万。
躲不掉的拦门酒,唱不完的好日子。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苗族银饰锻制作技艺、苗族芦笙舞到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等,仅一个丹寨县非遗名录有192个,国家级非遗有8项,被称为“非遗之乡”。
“一张银片锤万遍,一件银饰藏匠心”,一边听着银匠村的故事,一边体验蝴蝶兰纹路錾刻,苗族精湛的锻制技艺,打造出极致之美的百鸟银衣,也“雕刻”出古老村庄的新生活。
“芦笙一响,脚板发痒。”一场新奇的芦笙快闪秀演,一支传承千年的苗族芦笙舞,会说话的“芦笙”既可以传情达意,也能持续创新让世界听到民族之美,在热闹的锦鸡舞篝火晚会中欢歌曼舞,苗家人的好日子在歌里舞里新时代里。
“薄如蝉翼传千年,对话古今复典籍”,3000次叠折不留痕的皮纸制作技艺,可以用来修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滴水,一个圈,一张纸,迎春纸的发明源于一次美丽的“意外”,解码纤维的奥秘,这也是现代皮纸工艺者与千年古籍跨越时空的一次对话。
“至简之色,千年情愫”,苗族的衣服被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一笔一画,记录下千年的历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一抹蓝色,是属于苗族妈妈的颜色,独特的苗族蜡染技艺,更是非遗的延续与创新……
(图片由节目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