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武汉大学首部自制电影,全球首映!

来源:武汉大学2023年08月12日

今天,是7月22日

十年前的今天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鄂州试验基地

高度肯定了朱英国院士团队

做出的贡献

希望他们“继续努力,科技兴农”

并作出“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


由武汉大学自主策划

编剧、摄制的电影《朱英国》

昨天举行全球首映礼

带领现场400余名观众

一同感怀“水稻候鸟”精神的传承



还记得珞珞珈珈前两天发布的

电影《朱英国》首映礼预告吗?

评论区很多留言让人感动


自主拍摄 全球首映!


从湖北罗田一个贫寒农家子弟

成长为中国杰出杂交水稻科学家

他的一生

往返于田野、实验室和三尺讲堂

用50余年执着奋斗

深刻诠释了对党

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影片选取了朱英国

成长与奋斗的二十年经历

以历史和当代两条线索交织

两种影调相呼应

通过复调叙事和多重人物视角

讲述了朱英国成长为中国杰出

杂交水稻科学家的传奇故事

生动再现了朱院士

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勇攀科学高峰的科研精神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

讲好以朱英国院士为代表的

优秀科学家爱国奋斗故事

武大师生作为编、导、演主体

历经5年自主拍摄电影《朱英国》

并即将在全国公映

将榜样的力量

传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激励新一代青年

砥砺奋发 昂扬奋进




“我们自主拍摄电影《朱英国》

就是为了使更多的人

特别是青年一代

能够读懂典型的精神

感受榜样的力量

以昂扬之姿奋进伟大的事业”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

在首映礼上如是说



十年来

武汉大学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系列重要论述精神

不断谱写立德树人

科技自立自强的亮丽篇章

将朱英国院士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


今年,是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

百余年来

武汉大学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

培养具有浓厚家国情怀

远大目标理想

挺膺担当、不懈奋斗的武大学子

向祖国交付新时代武大人的壮丽答卷



该片是武汉大学和湖北长江电影集团

在影视创作生产上的首次合作

湖北长江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敦亮表示

“这既是献给武汉大学130华诞的一份厚礼

也是通过电影的形式

向以朱英国为代表的武汉大学科教工作者致敬”



在首映礼现场

全场共同观看了这部影片

不少观众深受震撼

不禁在现场潸然泪下



“他飘啊飘啊 飘出他的过往

在没有风的地方流浪”

影片结尾

电影主创团队与武汉大学师生代表

深情合唱电影主题曲

全场掌声雷动

共同向这位“农田院士”致敬

 

  影片放映结束后

专家们一同 开展了

“水稻候鸟 育种育人” 交流座谈活动

电影导演、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万荣

介绍了电影《朱英国》的创作过程

电影主创团队成员王文斌教授

主演杨诚老师

分享了拍摄中的故事和感悟

朱英国的学生、亲属代表

也纷纷畅谈观影体会




首映礼后武汉大学出版社将联合

湖北长江电影集团发行公司

在全国各地开展巡回点映活动

计划于2023年10月底在全国院线排片公映



观影后,他们这样说......



这部影片得以成功杀青,我要感谢学校的大力支持,以武大师生组成的拍摄团队的热忱与敬业,以及朱英国亲属的亲密合作。我翻阅了许多朱老师的资料,包括他的传记、新闻报道、日记,我一再被他的事迹感动。我也是武汉大学的一名教授,我常拿自己与他相比较,从他身上,我获得了非常宝贵的人生的、事业的、情感的收获。他能够26个春节在外育种,没有回家,常人难以做到。他对国家的奉献就体现在这样一种很细小的生活情境中。我拍片自始至终的一个体悟是朱老师把平凡做到极致所表现出的不平凡,正如武汉大学众多的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为民族、为学生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他们就是我们国家的脊梁!

彭万荣

电影编剧、导演、艺术学院教授




我们拍摄这部电影,主要是为了两个目标:一是缅怀,二是传承。为了拍摄出真实、可信、感人的朱英国形象,我们剧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采风工作,剧本修改了11稿。通过再现朱院士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科学家精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大先生”风范,以及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最终实现了缅怀的目标。另一方面,怎样将朱英国精神一直延续下去?答案就是“传承”。因此,在电影结构上,我们采用了“过去与现在”“黑白与彩色”的双线结构,这象征着朱英国精神在历史、现在与将来之间实现了薪火相传。拍摄这部电影也为我们师生剧组的团队带来了信仰的启示和思想的引领。

王文斌

电影主创团队成员、副导演

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能够参与这部展现朱英国院士事迹的电影拍摄,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创造角色的机会,更是一次接近、感悟并崇敬朱英国院士的人生旅程和伟大贡献的难得机会。我试图走进朱院士的内心世界,解读他的人生信念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不懈精神。他不仅是卓越的科学家,还是桃李天下的优秀教师。他对科学的爱,对教育的爱,对人民的爱,深深的震撼了我。他高尚的价值观和坚韧不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我,也是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希望我的表演,能够展现朱英国院士以科研报国家、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展现他作为教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展现他的伟大人格魅力。朱英国院士有一句话:“杂交水稻的希望和未来,永远在年轻人身上。”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记住朱英国院士的这句话,以他的精神为动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诚

主演、艺术学院教师





此前,心想武汉大学又不是电影学院,能够拍电影吗?充满了不自信。但看了后,我不禁赞叹:这部电影非常有教育意义,不仅是它的拍摄艺术高超,更重要的是它把一个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搬上了银幕,弘扬了正能量。我原来只听说过朱英国院士的名字。看了这部电影,对他有了深刻的认识。电影中说:朱英国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把平凡的事做到了极致,就不平凡了。是的!伟大出于平凡!在建校130年之际,武汉大学拥有这部电影献礼,确实了不起!不是电影学院的大学,干出了电影学院的大事!

柴德军

退休干部、珞珈银龄宣讲团副团长





看完电影《朱英国》后,首先想到的是感恩。感谢学校深厚的底蕴和人文情怀培养了朱院士。其次想到了纯粹、干净。这部电影把朱院士品格高尚、心灵纯净、心系祖国和人民的纯粹描述得非常具体。朱院士为人谦和,一生艰苦朴素,不计得失,不慕虚华,没有名牌,没有手表,没有豪车,对待同事、朋友和蔼可亲,真诚友爱。每次出差,从不讲究,即便已经成为院士,也是坐经济舱、二等座。最后想到的是“悟”。这部电影需要不断地悟,通过每次观看体悟武汉大学的精神、体悟朱英国矢志报国的精神。他曾说:“你对水稻有感情,水稻对你就会有感情,越做越有兴趣,越做越有感觉。”朱院士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对水稻、对农民、对土地、对武汉大学、对祖国有感情。

胡骏

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副主任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英国院士学生




在求学伊始,朱英国院士就确立了为人民吃饱饭、为粮食保安全的理想。他带领武大师生数十年攻关杂交水稻,每年辗转三地育苗,是永远追逐春天的“水稻候鸟”。最终,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发“红莲”型杂交稻技术,为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生科学子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殷殷嘱托,以朱英国院士为榜样,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刘鹏

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遗传学硕士研究生





看完《朱英国》电影,我对朱老师的事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还记得他在电影里说到的"舍小家为大家",做科研正是需要这种精神,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前。我们要深刻学习以朱英国院士为杰出代表的老科学家们不怕吃苦,敢为人先,潜心为科研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

韩子萱

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发育生物学硕士研究生





有幸参加了《朱英国》电影的全球首映礼,观看这部由武汉大学自主策划、编剧、摄制的电影,朱英国院士出身于贫寒的农村家庭,一辈子都在研究粮食,有着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意志,自觉将专业与国家所急相联系;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不为名不为利,为国家为民族舍弃了许多,这种爱国情怀和刻苦精神让我受益匪浅。这部电影是珞珈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感受榜样力量,奋发图强!

孙征辉

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发育生物学硕士研究生





在影片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英国院士的家国情怀,他为科研、为教学、为国家粮食奉献终生。脚踏泥泞,俯身躬行,26个春节他不曾归家,只为将粮食研究做得更彻底更深入。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当学习朱院士的不朽精神,发挥所长,实现人生意义。

张好

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发育生物学硕士研究生





虽未曾与朱老师谋面,但他的精神却总被后人提起。最常听身边人念起的朱老师留下来的教诲就是“你对水稻有感情,水稻就对你有了感情”,“年轻人要有精神,要吃得苦,要为人民服务”,正所谓斯人已逝,其风长存,作为接班人,我希望自己能传承这些宝贵的水稻候鸟精神,挺膺担当,接续奋斗!

彭蕾蕾

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遗传学博士研究生




《朱英国》以历史和当代两条时间线,讲述了一个贫寒农家子弟成长为中国杰出杂交水稻科学家的传奇。“我有我的使命,你有你的使命,要一代一代人传下去。”朱英国院士为了水稻事业奋斗终生,这种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我们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将水稻候鸟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柯思敏

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遗传学硕士研究生





水稻候鸟心系人民,科技报国鞠躬尽瘁。在看到朱英国院士舍小家为大家、为守护粮食安全奉献一生的事迹时,我深受震撼,大为感动。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大学鄂州水稻试验基地十周年,作为武汉大学“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实践队的队长,我将在实践中体悟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用实际行动为守护粮食安全贡献青春力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赵逸舒

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




这部影片讲述了朱英国院士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杰出科学家的传奇故事。观影时,我的双眼不知湿润了多少次——26个不曾归家的春节,40多年的水稻候鸟生活,百余位学生的倾心培育,无不诠释着朱英国院士矢志报国、心怀天下的赤子情怀。正如影片所说,“我有我的使命,你有你的使命,要一代一代人传下去”。作为新时代武大青年,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将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历史进程当中,主动积极作为,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李馨芳

土木建筑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朱英国》作为武汉大学自主拍摄的电影,片中娓娓道来朱院士从求学到任教的感人事迹,看完我不禁潸然泪下。那段岁月虽然困顿多艰,朱院士却愈挫愈坚强,将一己之小我融入国家之大我,甘愿成为那不知疲倦的“水稻候鸟”,把一生都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影片终有落幕,然精神永不褪色,向朱院士致敬!

续文刚

社会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

朱英国院士虽已离我们而去

但他的光辉事迹

却激励着一代代武大人

踔厉奋发,以身许国

【责任编辑:曹竞】

音乐剧《猴王问世》将演 观众亦是剧中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11 11:14:47

牧民也能拍大片,镜头中雪豹有何不同

中国青年报2023-08-11 06:30:15

在音乐旷野中“笙”声不息

中国青年报2023-08-11 07:40:10

“青山绿水的牵挂”全国十城巡展在安吉余村启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10 12:36:49

把星空搬进美术馆

中国青年报2023-08-10 07:56:08

见字如面 毛笔写的五千多份录取通知书

中国青年报2023-08-10 06:39:56

你是“旅行考据党”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08 06:56:40

从“中国摄影四十年”读中国、见自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08 06:56:49

户外旅行应当与野生动物保持怎样的距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8-08 06: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