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博士研究生】杨子杰:静下心来寻突破 沉淀自我做科研
杨子杰,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2013年,杨子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以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方式进行学习与科研,在吉大度过了九年的青春时光。走出校园后,他将入职中兴微电子研究所,成为一名芯片设计师,攻关国家“卡脖子”难题,奋勇拼搏,逐梦前行。
一
“全”融通 不断提升科研能力
大三这一年,杨子杰通过层层选拔入选学院“本硕博一贯制学习”项目,随后进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卢革宇教授带领的先进传感技术实验室,主要研究气体传感器领域的相关问题。
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杨子杰感受到了与本科阶段的不同,他需要阅读大量文献掌握专业和其他学科交叉知识。为了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他每天坚持学习英文,提高英文口语及写作水平。持之以恒的英文学习给了杨子杰展现自我的舞台: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参加第十三届亚洲化学传感器会议(ACCS 2019);到日本东京参加吉林大学-东京大学Workshop,并作全英文主题报告演讲。
然而,进入到研究生阶段以后,由于杨子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成果产出,他曾一度感到迷茫焦虑,导师和同门师兄们的指导与鼓励,给予杨子杰很多鼓励。“有哪里说的不对大家会当面指出来,有相左的观点也会互相讨论”,在课题组内,如此平等的交流培养了杨子杰的批判性思维,也让他能够写出文章,推翻学界已有的研究论断。这篇文章最终入选《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杂志封面文章,影响因子达18.808。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掌握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算法。为此,杨子杰积极阅读各个学科领域的相关文献,依托吉林大学多学科全门类优势,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合作。
对于杨子杰来说,科研就是生活中快乐的源泉。“每天看着实验有一点进展,就会非常开心。”硕博连读的5年时间里,杨子杰几乎没有寒暑假,每天在寝室和实验室之间两点一线,这种充实让他感到快乐。
二
“沉”心态 挑战全新科研方向
研究生刚入学时,导师问杨子杰“想不想做一个有挑战性的新方向?”杨子杰一口答应,因为他喜欢面对全新的未知和挑战,这个新方向就是柔性气体传感器。起初,导师为他指定了另外一种常见物质进行研究,杨子杰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了2011年问世的新型物质——MXene,他认为这种物质特性优良、前景乐观,于是开始着手研究MXene。
杨子杰5年的科研时光都围绕着MXene这一材料进行,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在沉下心去做科研的时光里,由于相关文献和数据都较少,杨子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找相关文献、摸索着进行实验。一开始,这个投注了他大量心血的课题进展缓慢,看着其他同学纷纷有了数据和论文产出,他感到有些心急,一直指导他的老师告诉他“不要急,多沉淀”。
研究一种参考文献不超过十篇、问世不超过十年的新型物质,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而挑战就意味着风险,但杨子杰还是决定试一试。经过不懈的努力,杨子杰对于MXene气体传感器研究获得了开创性成果,也让他的博士生涯硕果累累。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杨子杰发表SCI论文2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2项;多次获得吉林大学研究生学术业绩奖学金、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烁科雏鹰”奖学金和吉林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三
“芯”挑战 投身前沿科研领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子杰在疫情防控期间担任学院南苑五公寓B区楼长,负责同学们一日三餐的发放,统筹各种事项。此外,杨子杰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爱党爱校主题晨跑、扫雪除冰等党日活动。生活中,杨子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用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影响周围的同学,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在学院组织的篮球比赛中,带领团队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2021年10月,杨子杰入选参加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博士开放日活动,在活动期间参观了美的中央研究院材料、电磁、电机等领域实验室,近距离观摩了KUKA工业机器人生产工厂,深入了解到高校科研与企业研发的区别,感受到科研的应用性指向的意义,坚定了去企业中就业的想法。2022年,杨子杰通过“蓝剑”计划入职中兴微电子研究所,从事芯片的前端设计工作,致力于解决国内芯片技术“卡脖子”问题。
未来,杨子杰将怀着吉大人“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的校训精神,在工作中攻坚克难,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