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科研、竞赛双丰收!这位东华学霸堪称标杆

来源:东华大学2023年04月20日

授权发明专利6项

获得竞赛荣誉10余项

研制出首根可连续化生产的

自供电发光纤维

……

跟随小编一起来看

这位硬核学霸究竟如何“炼成”!




杨伟峰


杨伟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从事可穿戴电子纺织品研究,以一作/共一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和《纳米能源》(Nano energy)发表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1项。先后获得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第六、七、八届上海市新材料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第八届全国科普创新实验大赛上海赛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第十八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一等奖,第十届“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一等奖以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此外,杨伟峰积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在团队指导下不断取得突破。



“幸至东华,

   遇到志同道合的竞赛伙伴”  


初至东华的杨伟峰,在接触到更加深入的专业知识后,对纤维材料的研究兴趣日益高涨,在团队伙伴的鼓励下,走上了竞赛之路。


杨伟峰说:“我很庆幸来到了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AFMG),这里给我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让我至今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和竞赛热情。”杨伟峰回忆起,第一次竞赛是他的师兄龚维带他参加的,此后正式开启了科创竞赛的大门。“我清楚地记得他在答辩现场神采奕奕,侃侃而谈的场景,最终打动了现场的评委老师,获得了‘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的一等奖。也是这次比赛让我逐渐熟悉了科创竞赛的整个流程,并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它的魅力所在。”



当谈到在探索竞赛这条路上遇到的困难,杨伟峰认真地说:“我认为写参赛申报书和现场作品展示是学科竞赛里面两个难点。”杨伟峰认为,首先参赛作品需要与竞赛的主题相吻合,这就需要科研团队在申报书中构思一个合理的研究背景,然后从研究背景出发一步步表现作品的创新性和重要性。其次,现场作品展示往往需要科研团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实物样品,这要求作品本身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现场表现力,能在现场很短的展示时间内吸引评委的注意力。



杨伟峰还补充说:“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竞赛获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整个竞赛的流程和要求不熟悉。上海的竞赛项目有很多,可以结合已经发表的小论文成果,组队报名几个比赛熟悉一下,合理分工,把整个竞赛拆成一个个小任务,逐个击破,相信几次比赛下来大家肯定会成竹于胸。”



“风雨兼程,

   对科研的热爱让我迎难而上”  



纤维材料智能化成为提升人类文明高度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我国由纤维大国向纤维强国转变的关键和前沿科学技术之一。基于AFMG课题组深厚的学科基础,他先从应力发光纤维的课题入手,经过近一年的刻苦钻研,发现实现单根纤维的应力发光并不难,难点在发光纤维的长度过短而无法与服装进行很好地集成。杨伟峰谈到:“当时我和指导老师们讨论了很久,自己也去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面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是研究领域内共同的一个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杨伟峰迎难而上的性格被激发。此时,在一次又一次的试探摸索后,他注意到熔融纺丝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他发现如果替代改装传统熔融纺丝生产线,以热塑性高分子作为发光载体,或可解决智能纤维连续化生产的难题。不过,由于改装设计对此生产线的破坏较大,而学校拥有的设备承载了太多的科研与教学任务,因此他把视线投向校外。


杨伟峰回忆说:“在团队指导帮助下,我把我的研究思路和上海科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进行沟通,他们听了之后觉得有尝试的可能性,也愿意提供闲置设备来让我研究,真的很感谢他们。”自此,他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几十公里外的公司,白天在公司做实验,晚上回课题组整理实验参数、钻研文献。历时一年多,在公司员工的协助下,他带领团队成功地搭建出首条应力发光纤维生产线,率先实现了应力发光纤维的工业化生产及发光材料的高效回收,系列成果在《自然通讯》《先进材料》学术期刊发表。


尽管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他没有就此停步,而是继续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可能性,先后申请发明专利12项,授权专利6项。作为技术指导,协助研究团队将发光纤维与时尚艺术融合,开发发光星云系列海派科技旗袍,亮相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和英国爱丁堡艺术节。


“劳逸结合,

    探索学科奥秘步履不停”  



如今的杨伟峰正在东华大学攻读材料学博士学位,继续他在电子纺织品方面的研究。当问到他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兴趣爱好时,杨伟峰笑着说道:“博士期间的科研任务还是很紧张的,我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科研上。


不过,在周末的时候,也会和朋友去游泳或者上海周边出游。”他兴致满满地补充说:“也正是因为科研的原因,我开始慢慢研究摄影,买了很多不同功能的镜头,甚至尝试过在夜间水下环境的拍摄!”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采访的最后,杨伟峰说:“真的很感谢课题组给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科研环境,让我能够享受探索未知的过程。这种经历也让我在博士期间逐渐坚定了要走科研这条道路。”他表示,希望在未来也能够自由独立地从事学术研究,不被潮流和热点裹挟,一步一个脚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纤维材料领域做出一些贡献。


东华青年

以创新务实的科创精神

孜孜不倦,探索未知领域

方向既定、脚踏实地

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