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新北京文化 “标签”不止一个

作者:肖扬 郭佳 杨文杰 田婉婷 张恩杰 满羿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3年01月13日

本版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郭佳 杨文杰  田婉婷  张恩杰  统筹/满羿

冯远征在《杜甫》排练现场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2022年12月31日北京新年音乐会 摄影/牛小北

人艺演员排练《茶馆》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北京文化亮点

2023年的初雪,悄然而至。

每逢下雪,众多北京人就喜欢去景山拍雪景。因为这里是北京中轴线的最高点。站在这里,极目远眺,古城新韵,豁然于胸。

但人们看到的岂止是北京中轴线上和周边的景物呢?老北京的传统,新北京的味道,也同时汇聚在这条贯穿南北的文化线上。透过这条中轴线,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北京对文化的珍爱与重视。围绕在这条北京文化生命线上的,是一则又一则的关于中国、关于北京发展的新故事;通过这条文化大动脉,北京文化事业无时无刻地传播着的恰恰是中国的声音,北京的声音,更是老百姓的声音。

书香

打出组合拳推动全民阅读走深走实

伴着窗外的正阳门,喝一口咖啡,看一页图书,生活变得“香”了起来——坐在Pageone书店里,人们可以这样品味。作为一家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上的书店,Pageone北京坊店一方面享受着中轴线带来的滋养,另一方面又在传播着中轴线文化,并由此让更多的外地游客通过图书近距离接触北京文化。

这是北京所努力推动的。2022年在推动北京实体书店行业发展方面,北京市出台了《北京中轴线书店评审认定工作方案(试行)》,将认定并扶持一批北京中轴线书店,引导实体书店传播中轴线文化。

除了Pageone北京坊,还有杨梅竹斜街模范书局、前门大街中国书店、永定门十月文学院、紫禁城故宫书店等等。它们各有特色,有的得天独厚,隔着落地窗可俯瞰正阳门城楼;有的对雕版活字印刷术集中展示;有的以回购古旧书籍服务海内外游客为主业;有的以作家交流地和文学青年打卡地为特色;有的复古还原乾隆书房摛藻堂的特色布局。

图书读了,书店活了,旅游热了,游客乐了,一盘全民阅读的棋局走对了。其实,中轴线上的书店只是北京扶持实体书店工作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北京对实体书店进行项目资金扶持。在中轴线以外,2022年年底,另有317家实体书店获得相关项目资金扶持。其中,北京对192家实体书店给予房租补贴,对160家示范书店、9家“进校园、进商场、进园区”书店、17家转型升级书店给予奖励,对192家实体书店举办的1454场阅读文化活动给予奖励。

另一方面,北京相关政府部门通过统筹规划,以多产业融合的方式来推广和发展实体书店。例如东城区推出了 “国潮风尚” “书映百年”“国风静巷”“雅集流韵”“老城文华”等打卡路线,将实体书店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破解书店业态碎片化,让散落在各处的空间形成体系,成为吸引广大市民探索挖掘身边的美学场所与阅读空间。

实际上,在北京,书店早已不是“买书的店”这么简单,它们已经成为了城市公共文化运营的探路者:让更多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品味书香,徜徉于书海之中,这是北京全民阅读工作的最终落脚点。

音乐

音乐为时代发声为时代留下注脚

正阳门的西北侧是著名的国家大剧院,时代之音从这里传扬。

2022年,国家大剧院院内商业演出场次达461 场,院内商业演出观众数量384000 人次,商业演出平均售票率达87.8%。除了经典的交响乐作品和歌剧作品,一部部紧跟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生活的新作品也频繁在这里演出。

音乐为时代发声,为时代留下了注脚。国家大剧院所代表体现的正是北京音乐演出领域的一个缩影。2022年,高雅音乐演出亮点频出,各大院团全年的演出紧跟时代,形成丰富多样的主题系列品牌,大量紧扣时代主题的委约新作涌现,受到观众的认可。与此同时,随着艺术普及教育的深入发展,音乐不断发挥着启迪心灵、传递温暖的作用。此外,线上演出也如火如荼地举行,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高雅音乐的滋养。

北京交响乐团2022全年完成演出84场,其中乐季演出21场,首都市民音乐厅8场,商演48场。全年演出形成丰富多样的主题系列品牌,冬奥主题系列、红色主题系列、重大节庆主题系列、中外经典名曲系列、北交原创作品音乐会、游戏音乐音乐会等品类繁多的系列演出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和热烈好评。

作为冬奥主题系列音乐会,2月3日“冰雪之约——北京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由指挥家夏小汤执棒,音乐会在曲目编排上兼顾了“新春”和“奥运”两大主题,上百位冬奥中外媒体记者代表前往中山公园音乐堂,一起通过音乐感受中国春节和北京冬奥的喜庆氛围。2月8日,中山音乐堂首演了由作曲家郑君胜、郑君利创作的交响组曲《冰雪相约》,由北京交响乐团青年指挥家焦飞虎执棒,全面呈现北京冬奥会的文化特色,全面展示北京冬奥会精神。此外,“冰雪之约——迎冬奥专场音乐会”、交响组曲《冰雪相约》等冬奥相关主题音乐会也相继奏响。

戏剧

三张文化名片续写“新北京”创作故事

是什么构成了北京的城市文化气质?是每晚大幕开启的舞台,是文学滋养的气定神闲,更是精英汇聚精品迭出的创作氛围……近年来,“大戏看北京”创作演出品牌、北京人艺的新京味儿戏剧以及始于老舍又不止于老舍的“老舍戏剧节”,三张亮丽的名片构成了新北京的文化标签。

经过北京文艺界的合力打造,“大戏看北京”这张文化名片已足够响亮,“大戏看北京”既是品牌也是担当,在这一品牌下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也是品牌创立的初衷之一。2022年,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以“文艺展新姿 精品献人民”为主题,40部精品剧目受邀在京集中展演,涵盖话剧、舞剧、歌剧、音乐剧、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来自全国的文艺院团以及民营机构的精品创作在京集中展示,文化资源集聚同样是北京的优势,此次展演季也生动诠释了“大戏看北京”和“来北京看大戏”的丰富内涵。此外,对于演艺新空间的拓展以及双演融合的探索,也都为“大戏看北京”增添了含金量。

2022年,北京人艺迎来70周年院庆,那部中国话剧的代名词《茶馆》以经典版为剧院庆生,而院庆过后的开篇之作,人艺以一部当代审美解读的《正红旗下》为下一个70年定调。42位老中青三代演员齐聚的强大阵容,院长冯远征与新生代导演闫锐共同执导,舞台上不再复原老北京,而是对北京甚至东方元素进行了提炼。写意的舞台,表演风格求新求变,音乐更是融合了京剧、管弦与电音,全新的舞台仪式感,让70岁的人艺走出了暮年。

其实,自从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落成后,北京人艺便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三部曹禺经典的全新解读,已经让公众看到了这座殿堂级剧院的涅槃重生。今年,没有助跑直接起跑的北京人艺将以8台新戏、500多场演出回应70周年过后何去何从的期待,续写辉煌不是重复前人,而是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

创办于2017年的老舍戏剧节,诞生的初衷就是呼唤戏剧文学的回归,因此老舍先生对于戏剧节而言犹如精神领袖,于是,经典重塑、当代原创、世界经典等多元剧作汇聚于此。戏剧界、文学界以老舍之名探讨创作,以让戏剧拓展边界的方式营造“戏剧即生活”的氛围感,正在举办的第六届老舍戏剧节更是以10小时连播、380万人次观看的“戏剧之夜”开启了云端空间。

此外,“老舍与新时代”的论坛主题点出了老舍戏剧节的核心诉求,为人民而书的老舍,笔端的悲悯情怀也是创作得以传世的法宝,所谓京味儿戏近两年也走出胡同戏、小院戏的格局,更着重这座城市精神气质的探索,老舍是历史也是未来。

电影

从“北京出品”向“北京精品”更迭奋进

文艺创作难,出精品好创作更难。北京的电影正走在从“北京出品”向“北京精品”迈进的路上。202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300.67亿元,北京是全年票房最高的城市,2022年度票房冠军《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高质量、高口碑的电影佳作也是“北京出品”。

2023年的春节档即将到来,北京出品的《流浪地球2》也已经显示出了绝对实力,目前优势领跑“想看榜”首位。这些“北京作品”的精彩呈现,体现了北京的创造力,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电影局的助推下,北京电影从组织策划、资源整合、资助扶持、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聚焦重大主题,推动精品电影创作,并在电影创作中深挖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因,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打造动人的光影故事,以电影的力量同心共圆中国梦。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8月13日至20日成功举办,世界电影再度进入了“北京时间”,这场具有北京元素、北京特色、北京创意的光影盛会也给全球影业注入了“强心剂”。

任何一个电影节都离不开孕育它的这座城市,而北京独有的包容和开放、古朴和创新为北京国际电影节赋予了巨大魅力,让北京的电影市场和电影文化具备了独特的气质和神韵。成长了12年的北影节,正青春,初心未改。北影节在12年的时间中不断升级,不仅与影迷之间“相约相知”,更成为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首都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2022年,北京市电影局发布了《“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锚定2035年我国建成电影强国目标,提出北京要“努力建设电影强国核心区、电影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电影高地”。

根据《“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北京将每年承接国家重点电影项目5部左右,每年推出市级重点影片30部以上,力争每年票房过亿元的京产影片达到20部左右,获得国家级电影奖项位居全国前列,这意味着“北京精品”将在电影市场上以更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姿态,为中国电影带来勃勃生机和崭新气象。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聚集着数千家的电影机构和众多的优秀电影人才,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随着《“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的出台,“北京出品”正不断向“北京精品”更迭奋进,北京电影的发展将会更加耀眼,完成建设影视高地的光荣使命。

京产剧

精品创作的“北京模式”发挥实效

2022年底颁奖季,京产剧表现耀眼:《觉醒年代》集齐国内电视剧最有影响力的“白玉兰奖”“飞天奖”“金鹰奖”三大奖项。《我们的新时代》《香山叶正红》《理想之城》《对手》《乔家的儿女》《三叉戟》等口碑和市场俱佳的精品也多有斩获。

京产剧作为国产剧集市场的“大户”,向来是荧屏的中坚力量。北京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发源地,电视剧发展曾走过辉煌历程。这里诞生了第一部长篇电视剧《四世同堂》、第一部室内电视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第一部编年体电视剧《一年又一年》。从最早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开始,发展至今,北京聚拢了一大批头部影视制作公司,成为全国领先的影视剧生产制作重地。

近几年,京产剧上新速度增快,高品质稳定输出、题材升级持续发力,在各大平台“轮番上阵”开启霸屏模式。幕后得益于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坚持首善标准,深耕精品创作,在 “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上下功夫,推动了首都电视剧创作高质量发展,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态势。

京产剧除了依靠精益求精的创作者,强大可靠的幕后支持也十分关键。对重点精品影视的扶持政策其实是北京市多年以来形成的“引一把、领一把、扶一把”引领机制。所谓“引”,就是在电视剧内容管理上旗帜鲜明坚守正确创作方向;“领”,就是在电视剧行业管理上,创新创造领风向之先;“扶”,就是在服务电视剧制作机构上,千方百计指导扶持。

如今,精品创作的“北京模式”正在发挥实效,而京产电视剧也正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前行,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2年播出的京产剧,立足于现实,以风格化、类型化、年轻化的创作方式,既保留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内核,又以更接地气的手法、更具烟火气的观感和更具时代感的格局独树一帜。《狮子山下的故事》《高山清渠》《胡同》《欢迎光临》《关于唐医生的一切》《风起陇西》等多部以积极力量照见时代、描摹生活的亮眼之作,树立了京产剧的新境界、新流派、新风尚。这些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呼吸,与时代共前进,描绘着人民生活的宏伟画卷,谱写着记录社会进步的点点滴滴。

【责任编辑:李丹萍】

《中国奇谭》:神仙审美携奇境 入你我之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2 10:30:14

青年画家吴霜的“又一年花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1 22:05:48

榆林:系列文旅项目吹响行业复苏号角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1 19:44:15

《金枝(全本)》:中原大地上的“还乡之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1 22:05:46

“影视榜样·2022年度总评榜”揭晓榜单结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1 22:05:40

豹小花带你看雪中哈尔滨中央大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0 18:40:41

青知讲说人|建筑人的24节气——小雪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1 11:00:00

青年范儿·名家说 | 什么是元宇宙的本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1-11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