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再见老张》催泪刷屏,“某某某”的表演为何打动你

作者: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12月30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落幕,张维伊、刘同、左凌峰组成的喜剧小队“某某某”摘得年度喜剧小队冠军。

“某某某”的毕业作品《再见老张》,成为刷屏的出圈作品。刘同饰演的天使,忽然降临张维伊的婚礼彩排现场,满足他“让已故父亲看到婚礼”的心愿——将父亲老张的灵魂附于伴郎左凌峰身上。无比短暂的重逢时间,激发出充满笑点和泪点的剧情。

即将告别的时刻,老张借致辞环节问张维伊:“你现在觉得自己快乐吗?”“算得上幸福吧?”“身体还健康吗?”张维伊每次都用力地点头:“嗯!”

“那还有什么遗憾吗?”“没有了。”老张说:“那我也就没有遗憾了。”他借别人的身体,最后一次和儿子拥抱。

观众们笑着流泪,评价《再见老张》这个作品“后劲儿太大”“人对爱和永远,应该有幻觉”。

张维伊、刘同、左凌峰这三人都来自剧场,相识十年,亦在戏剧舞台耕耘十年。“某某某”这个名字,也带着他们剧场人生的气息:低调而专注地诠释自己的舞台角色。

黄渤、于和伟给“某某某”的颁奖词中说,他们已经不再是不知名的某某某,而是名副其实的舞台强者。“每一个作品都不断向我们展示着什么是人物,什么是专业,什么是十年磨一剑……生命和爱情都不能轻易放弃,爱与坚持是你们永恒的主题。愿你们继续和有情人做欢喜事。”

日前,张维伊、刘同、左凌峰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分享参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以下简称《喜剧大赛2》)的体验,以及对表演事业的理解和思考。

话剧舞台是纯粹的,不可复制的

“某某某”三位演员在戏剧舞台摸爬滚打十年。此次参加喜剧大赛,他们一直很谦虚地说自己是喜剧的“小学生”。

拿到《喜剧大赛2》冠军后,张维伊在台上说,他们“某某某”三个人是来自剧场的。他希望作品有力量,有温度,“把温度传递下去,给予需要的人”。

(《排练疯云》剧照)

“某某某”三人走上表演之路,各有各的缘由。

2001年暑假,读初一的张维伊来北京玩,因为演员表哥的缘故第一次见识到拍戏片场,一瞬间涌起羡慕的感觉:“我一进到现场就蒙了!太好了!太神奇了!”

也是同一年,张维伊在学校里参加话剧比赛,自编自导自演,获得好几个奖项。他感慨,看来都是冥冥中注定,2001年成为演员梦想的起点。“人的长大其实就在那么一瞬间”。

刘同学表演的契机,是16岁那年,他的妈妈提出了“当演员”的建议。“我妈妈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人,她提出后,我觉得还蛮有趣的,于是就决定要去学表演,后来也就没有再变了,很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

而左凌峰,则是通过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确定人生方向。“上大学,就是一个帮助自己寻找未来到底要做什么的阶段。在那个阶段,通过学习表演,喜欢上表演,才决定当一名演员”。

2011年毕业,张维伊认识了黄彦卓导演,然后通过她认识左凌峰、刘同。因此,“有了这十年可以让我磨炼的话剧”,也有了后来的“某某某”。

张维伊、刘同、左凌峰曾在北京繁星戏剧村主演过上千场话剧,例如《奋不顾身的爱情》《我是余欢水》《说走就走的旅行》《蜜丝哈尔滨》等作品。小剧场早已成生命中不能割舍的那部分,也造就了三个人之间无比自然的舞台默契。

张维伊说:“如果在事业上让我必须斩掉一些表演类型的话,话剧一定是最后一个。”

在刘同看来,话剧舞台的每一场都是一次不可复制的演出,每一场都是由观众和演员共同完成的,是独一无二的。“我很着迷这种转瞬即逝的感觉,对我而言,话剧舞台是纯粹的”。

舞台艺术原本的魅力吸引着左凌峰。“我们的气场和观众都在一起,感觉酣畅淋漓、无与伦比”。

尽力打磨《再见老张》,没有遗憾了

左凌峰说,参加节目仿佛是“这十年的一个毕业大戏”,他把这些年的所学所用毫无保留地展示了出来。

参加《喜剧大赛2》,是三人深厚舞台经验的兑现,又是他们摸索喜剧的开始。他们从头开始学习sketch(素描喜剧),9个月在一起创排打磨比赛作品。

对于左凌峰而言,最大的挑战是从海选进到初舞台之前,学习怎么在台上做喜剧的时间段,那是最迷茫的。“你对自己的创作和作品是不清晰的,你没有把握。我们在被节目组通知能进到节目之前,那一段时间都是高密度的创作,每一次创作在得到反馈之前都是非常慌张的。进到节目之后最大的挑战就是:能不能顶住压力走完全程?”

张维伊回忆,“某某某”面临过三个挑战节点。第一个节点是初舞台,当时有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去学习sketch,来的时候他们深知自身是不会喜剧,是不搞笑的,推翻了无数作品找到了《排练疯云》,幸好第一次展演观众反馈给了三人很大信心。

第二个节点是第三赛段“某某某”和管乐、张小婉的合作赛《军师恋盟》《遇人不赎》。“二十天两个作品的压力,时间、人员调配和精力都不是很乐观,好在我们一起扛过来”。

(《遇人不赎》剧照)

第三个节点就是总决赛,“某某某”面临“缺失编剧+身体疲惫”的状况。

在《喜剧大赛2》决赛舞台上,《再见老张》作为压轴登场的“毕业大戏”,被大家赞赏“太完美了”“太好了”。

在婚礼彩排中,父亲灵魂忽然附在好哥们身上,儿子急迫让他“转换身份”,顺利体验完婚礼仪式,这构成了喜剧元素;而父亲对人间的眷恋,对儿子的深沉祝福,配着歌曲《路过人间》,令观众为之动容落泪。

(《再见老张》剧照)

徐峥如是评价《再见老张》:这就是喜剧的魅力、喜剧的伟大。你如果前面没有那样开怀地去笑,到后面情感也不可能那样汹涌地出来。

做父子情题材作品,是张维伊一直以来的夙愿。“某某某”以及其他助演伙伴们,共同完成了他对“老张”的心愿。

张维伊告诉记者,“父子情”题材他们一直找不到切入点和game点,最后可能是不想留遗憾就“硬推”,推出来了。经历了人员缺失和协调人员排练的这些困难,作品终于成型。

“这是维伊一直以来的夙愿,我们两个非常想帮他完成,就拼了命把这个作品推了出来。”左凌峰说,《再见老张》是很难写的群像戏,且当时没有编剧,他们仨轮流写剧本,不停修改,不停思考。

刘同说,一度找不到解法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刚巧想到了“父子局”这件事。“我们想,如果天天让你叫爹的哥们儿真的是你爹呢?想到这个点后,当时我在米未熬了一晚上写出初稿,维伊改的二稿,后来我们三个一直在磨本子,因为我们的作品里也有其他六强的选手,所以排练时间比较紧张,他们也是百忙之中抽出两天时间参与排练,很感激他们能包容我们的任性”。

张维伊感慨:“确实尽力了,总的来说没有遗憾了。”

【对话】

中青报·中青网:“某某某”三人能默契合作的基础是什么?

张维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创排期,我们的戏剧观或者说是喜剧观是高度统一的,大家都是各自抛点,但最终定的一定是同时拍大腿觉得很好笑的,而且这种时刻常有。比如正式录制时,在某个赛段,大家压力都很大,大幕拉开前,我们会心照不宣地找到彼此说出同一句话“没问题”。

刘同:应该是审美的统一,我们三个坚持的整个作品风格是一致的,都很坚定、默契,很喜欢自己的作品。

左凌峰:默契合作的基础在于我们分别和彼此都演过很多部戏,经历了很多次的创作,彼此的审美、喜剧观都很相似,这也是我们能成为朋友、兄弟的潜移默化的原因。

中青报·中青网:参加《喜剧大赛2》对你们心境有什么改变?

张维伊:哈哈,学会了拥抱变化。世界上没有推不成的剧本,逆境中成长没准劲儿更大! 

刘同:其实我们三个人心境都比较稳定,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这个行业有运气成分在,我希望我们可以在将来,等站到再高一点点的位置上时,也能不断告诉自己“我们只是运气好”。 

左凌峰:对我的生活没什么变化,《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结束后,只是觉得人突然一下放松了,有一种突然被抽空的感觉。想充充电,去感受一下生活。 

中青报·中青网:结束这一场旅程,接下来有哪些规划? 

张维伊:什么都不想,踏踏实实先把年过了,好好充充电,因为这9个月很辛苦,等调整好再继续上路,但是“某某某”肯定还会经常合体啦! 

刘同:还是那句话:演员永远都是被选择的职业,与其说我们对自己有什么规划,不如说市场对我们有什么期待,观众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希望自己能不辜负大家的努力吧。 

左凌峰:演戏就是我的职业规划,我想合作更好的团队,想学习更多的东西,想让自己不停进步,不想停下来。喜剧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起跑线。

 (本文图片由节目组提供)

【责任编辑:郭韶明】

李凤群长篇《月下》:一个平凡女性与世界的对话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29 12:45:13

查干湖第二十一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启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28 21:38:27

第三届“光影中国”荣誉盛典举行 ,12项荣誉揭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28 21:20:03

国之重器夯实民生之基 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开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28 21:20:07

剧场重启,“京彩”新年演出即将亮相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27 22:48:34

亮灯!2022年第十一届广州国际灯光节云端开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28 11:56:46

三地联动,第七届语言服务高级论坛举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27 14: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