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大家谈 | 顾焕章:南农百廿 薪火相传
编者按
百廿弦歌不辍,双甲芳华待灼。12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全面回顾了办学历史,充分展示了办学成就,大力弘扬了南农文化,全面点燃了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爱校荣校情怀,为学校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凝聚了人心、提振了精神、积蓄了力量。“校庆大家谈”专栏继续展推真挚校庆心声,以期把师生校友同庆百廿的满腔热情熔铸成干事创业的拼搏劲头,奋力开启新时代南京农业大学同心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本期邀请江苏省社科名家、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顾焕章以“传承”为主题,回顾学校学科发展历程,展望新起点上的南农未来。
南农百廿,感慨万千。我在农经教育界六十余年(1956-2022),从大学生到教师到系主任,目睹农经学科和队伍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这些年南农的时代变迁。
1952年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习苏联系科设置,着重培养专业人才。以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为基础建立了南京农学院,下设农学、植保、土化、畜牧兽医、农机、农经六系。当时主张全盘学习苏联,认为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学校招生简章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国营农场场长、集体农庄主席和拖拉机站站长,怀着对苏联电影里集体农庄美好生活的向往,1956年我考入了南京农学院农业经济学系,当时的院址在丁家桥。
追忆南农“大先生们”的学者情怀
金善宝——南京农学院第一任院长
1956年我入学时,南京农学院院长叫金善宝。金院长在开学典礼上说:学农的人,经常与大自然打交道,呼吸新鲜空气,可以延年益寿,的确有道理。且学农爱农的人,一般生性旷达,不太计较名利,这可能也是长寿的一个原因。当时院长会配有专车,但当时六十多岁的金院长总会把车子停在学校门口,自己步行进校。
金院长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认为广大农村是农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1958年,校址迁往了中山门外的卫岗,附近有广阔农场和1000多亩土地可供试验、实习教学和科研用。新校址的搬迁,为给南京农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留足了空间,校园规划、基本建设随之全面展开。
1972年,学校被迫搬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两校合并实际上是取消了南京农学院,学校师生和仪器设备无法容纳,教学科研更是难以展开,有人形容这种合并就好像要把一个大瓶装进小瓶子里,金善宝对这种摧残农业教育的错误十分义愤。为了整个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不顾某些人的指责,极力主张恢复被撤并的南京农学院,并提议全国各大区增设重点农业院校(鉴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1977—1978年,金善宝为南京农学院的复校两次致信邓小平同志,在他的积极奔走下,南京农学院于1979年恢复重建,在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并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
金善宝如此重视我国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源于他对振兴农业教育关系到振兴中华的深刻认识,根源于他一贯对国家、对人民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
恩师刘崧生先生——农经学科奠基人
刘崧生先生是我最崇敬的农经学者和教育家,不仅有知遇之恩,而且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和表率。1943年刘先生毕业于中央大学农经系,1949年12月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学成以后,1950年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他担任南农农经系领导三十多年,直到1984年由我接任。
刘崧生先生在教学上的很多思想,放到今天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在上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背景下,他主张要与中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并多次带领师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当时国家农经人才需求,他提出学农业经济“三基四会”,即熟练掌握农经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会写、会说、会算、会做调查研究。他坚持本科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更要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这对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农经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青蓝相继,薪火相传。刘崧生影响了南农几代农经人。刘崧生先生曾担任第一、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组长。除第三届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的职位被南农人传承下来,从顾焕章,到钟甫宁,再到朱晶……南农能够接班接下来,也说明大家对南农农经学科的认可。
2022年适逢南京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学院倡议设立“教育基金”邀我参与,欣然应命,并已将我曾经获得的首届“江苏社科名家”奖金20万元全部捐献。在我暮年能够为教育特别是农经教育做出一点微末的贡献,也不枉此生了。教育兴,则中华兴,国家强!
新起点下,三农事业的南农传承
回顾过去,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国在40年减贫近8亿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将永载史册。从1978年到1997年,我对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了20年,认为现代化应该包含四个方面: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组织体制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观念的现代化。现今,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农业强国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新征程新使命,相信我们南农人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大学”与“大地”,在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我国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把许多综合性大学的系科拆分为独立的专科学院,事实证明是不利于高校的全面发展的。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融合日益加强,学校发展更应做到立足农科优势,但不囿于农科,搞好基础学科建设,在学科交叉融合领域,寻找新的生长点。
自从1960在南农毕业任教以来,匆匆60余年矣。我曾多次与毕业生一起留影,“今天我们弦歌在一堂,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每次合影,心中总是充满期待!南农发展的接力棒,已交到新一代南农人的手中。我们南农有着很好的校风、学风,“诚朴勤仁”的风格在一代代南农人身上体现。躬耕双甲,奋进一流。希望学校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江苏省社科名家、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顾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