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17年!今天,缅怀王淦昌!
他曾是举世瞩目的科研明星
隐姓埋名十七载
只为给新中国造出核武器
他就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逝世,享年91岁
今天,缅怀王淦昌
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
在战火中埋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1925年,18岁的王淦昌心怀
“科学报国、振兴中华”之志
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
1929年,王淦昌在清华园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
王淦昌前往德国留学,继续研究物理
他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
常常在研究室待至深夜
一次,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
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
提出了质疑
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
欣喜万分的王淦昌
两次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却被导师拒绝
刚刚来到德国的王淦昌
不敢忤逆导师的意见
只得放弃了这个想法
后来
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
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他使用的方法
正是王淦昌曾想尝试的云室实验法
1935年
查德威克凭此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件事也被王淦昌视为终生遗憾
但也让他明白
科学研究只有真理
没有绝对权威
左二为王淦昌
1934年回国后
王淦昌曾任教浙江大学
在浙江大学任教后不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王淦昌跟着浙江大学西迁贵州
辗转各地,艰苦度日
正因饱受战火的摧残
王淦昌的心里
早早就埋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1956年
凭借着在中微子领域出色的研究成果
王淦昌代表中国加入到
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
开始了一场寻找微观粒子的国际竞赛
王淦昌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一排右三)
三年后
王淦昌果然不负众望
率先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
填补了反物质粒子家族的空白
震惊国际
当时外界认为
王淦昌获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但他选择了放弃
受命回国秘密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并改了名字
王淦昌变成“王京”
他说:“我愿以身许国”
1960年,面对国家的迫切需要
王淦昌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转向核武器研究之中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研制核武器改名时
王淦昌毫不迟疑写下了“王京”
掷地有声地说
“我愿以身许国”
从那以后,科学家王淦昌“音讯全无”
大漠深处多了一个叫“王京”的研究员
甚至连他的家人
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50多岁的王淦昌
是试验基地里年纪最大的科学家
他克服艰苦条件,所有试验亲力亲为
经常是一个馒头一杯水
吃完就立刻投入工作
王淦昌的木箱,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61年到1963年
王淦昌领导了上千次
原子弹起爆装置的炸药爆轰试验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王淦昌随着沸腾的人群从掩体里跑出来
激动地挥动着双臂
流着热泪欢呼:
“成功啦!我们成功啦!”
此后,王淦昌又秘密参与了
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8年
王淦昌告别了“王京”的身份
回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从1961年到1978年
王淦昌“隐身”17年
用实际行动践行以身许国的承诺
1999年,王淦昌被授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然而,他却没能亲手接过这份荣誉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逝世,享年91岁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
王淦昌用一生书写了
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无私与担当
致敬国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