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总师走进南理工!讲述航天精神!

来源:南京理工大学2022年12月07日

12月1日下午,我国运载火箭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做客我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讲座暨“军工•匠心”思政公开课,作题为“中国航天与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的讲座。本次活动由校党委副书记席占稳主持,校党政办主任郭健、党委宣传部部长李涛、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曾绍军、钱学森学院联合党委副书记王涛以及自动化学院和钱学森学院200余名师生一同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开始之前,席占稳为李东颁发“军工•匠心”思政公开课特邀专家聘书。



李东


运载火箭技术专家,从业30年多年,一直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长期从事运载火箭设计与研究。担任总设计师,从预先研究到工程研制,历时20余年,主持突破二百余项核心技术,主持成功研制了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综合技术水平国际先进的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火箭,填补了我国大1型火箭的空白,将我国进入空间能力提升至高轨14吨、低轨25吨,是上一代长征火箭的2.5倍和2.9倍,为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和技术水平跃升国际前列做出重要贡献。圆满完成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空间站天和、问天、梦天舱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发射。



李东用幽默风趣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从航天与运载火箭、运载火箭的技术关键与工程挑战、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长征五号火箭的技术突破与创新、中国航天的成就与差距、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未来等六个方面,解读了运载火箭与航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着重讲解了面临的十大技术难题和五大技术突破,让师生们近距离地感受到航天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拼搏精神和报国情怀。报告引人入胜,精彩纷呈,既是一场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精品党课,也是一堂科普航天知识、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的思政公开课。


"李东与现场学生作了互动交流,他激励青年学子们能有心怀报国的理想和情怀、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坚守、用于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作风,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席占稳总结强调,希望同学们结合李东总师讲座的精彩内容,深入学习思考,认清机遇挑战,勇担使命责任。


一是要从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强国战略中找准人生坐标。不断增强担当意识,切实锤炼过硬作风,以“国之所需,吾之所向”为行动指南,主动将个人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找准人生定位,不惧困难,砥砺前行,努力为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要从载人航天精神中坚定理想信念。载人航天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人民兵工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是要从学校服务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上世纪50年代,在任新民院士的推动和带领下,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火箭专业,并联名向中央军委写信提出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写就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传奇起点。要在学习校史过程中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努力做以“献身”为核心的南理工精神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守护者。



一代代航天人奋勇争先、接续奋斗

创造了今天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

这其中也不乏南理工人的身影



任新民是我校“第一杰出校友”、“两弹一星”元勋、哈军工建院元老、“航天四老”之一。早在1955年,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联合给中央军委写信,提出了在中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这是中国科技专家第一次正式向中央提出研制导弹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引起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任老在炮兵工程系组建了火箭武器专业,填补了中国火箭领域空白。1960年,任老带领团队成员顽强攻关,实现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的成功发射。



邢球痕是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曾任中国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院长,毕业于哈军工炮兵工程系。他提出了两种推力向量控制喷管的结构方案、主要参数的计算和试验方法、消除燃烧室初始压强峰的途径,主持研制的多种战略、战术导弹固体发动机已研制成功并定型,使我国固体推进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陈志杰是我校86级校友,长期从事空中交通管制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是我国该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带领团队主持建成了覆盖全国空域的全军一体化空中交通管制指挥平台,提出了中国空管空防一体化建设技术架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动化空中交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同玉是我校86级校友、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总指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



刘红是我校87届校友、“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兼首席科学家。“月宫一号”是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月球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实验装置(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该技术),也是世界首个成功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月宫一号”为未来应用于人类探测月球、火星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刘鲁江是我校10级校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研究所所长。他带领的805所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天和核心舱项目研制团队,承担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四个助推器的抓总研制工作,天和核心舱柔性太阳电池翼、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资源舱结构与总装等研制工作。


除此之外

我校还研制发射了多型卫星平台

迈出了探索宇宙新征程的坚实步伐


我校微纳卫星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智能微纳卫星与操控技术的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南理工一号”等5颗立方体卫星,开创了我国“立方星+课程”做学一体的航天科普教育新模式,先后获中国“典赞2020科普中国”年度科普奖等荣誉;“八一少年行”卫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鼓励,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南理工一号


“八一•少年行” 中学生卫星

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2021年10月14日,我校自主研制的“田园一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该卫星将进行国产元器件的在轨验证,提升我国空间元器件自主可控能力。卫星上还搭载了我校自主研制的新型固体推力器和高比冲冷气微推力器,将在太空中进行我国首次微纳卫星固体推进应用试验和轨道维持技术试验。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

“十三五”期间

学校向国防行业输送毕业生5890人

其中航空航天系统1236名

此外,还有116名毕业生

到航空航天类科研院所深造



南京理工大学

将持续大力弘扬航天精神

坚守培养杰出人才

打造国之重器的使命任务


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学校

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

大力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向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曹竞】

中青教育 | 微观中国·五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01 20:53:44

青年工美匠人“玩转”传统文化|温暖一平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01 12:26:12

会馆里的摇滚青年:让传统文化流行

中国青年报2022-12-01 08:09:48

听鞠婧祎唱《琢光曲》,讲述文物背后的微言大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30 21:30:00

我相信贝雕艺术是有生命力的

中国青年报2022-11-30 08:52:26

影片《征途》:以邓清明为原型,讲述航天追梦故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9 2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