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沧海桑田的故事里遗存着先人记忆

作者:伯镇 来源:齐鲁晚报2022年10月29日

《我们从哪里来: 史前环境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罗三洋 著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每个孩子大概都会向家长追问“我们从哪里来”,通过户籍、日记、族谱等文字记录,我们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自己的祖籍。但是,再往前呢?在没有文字之前,令我们成为“中国人”的起点在哪里?中华文明的起点在哪里?

罗三洋的《我们从哪里来》将观察视角锁定在距今9.6亿年前到公元前4000年的史前时代。在单纯依靠历史学无法探知的领域,他综合运用人类学、环境学、考古学、地质学、神话传说等诸多领域知识,试图解答“我们从哪里来”。

大运河速成秘诀

打开现代中国地形图,人们会产生这样的直观印象:黄河主宰着华北,长江主宰着华中和华东,两条大河之间的广阔平原仿佛是河水冲积的结果。然而,《我们从哪里来》指出,这是天大的误会。“造就华北平原与华东平原的主要水文因素不是黄河与长江,而是超级巨湖。在它面前,黄河与长江显得十分渺小,有时甚至几乎消失。”

公元前486年的秋天,吴王夫差为了北伐中原,在今扬州与淮安之间修筑了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条大运河——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邗沟全长近150千米,即便在现代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吴国人在几个月内就完成了。要知道,19世纪的欧洲工程师花了10年时间,才建成全长约160千米的苏伊士运河。

对于夫差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邗沟完工3年之后,他又下令修建一条更长的运河,即“通于商鲁之间”的菏水。吴国人同样在几个月内就建成了这条近200千米长的运河。

难道夫差时代的吴国工程技术如此发达,令19世纪的欧洲工程师望尘莫及?事实并非如此。邗沟与菏水的选址很有讲究,都位于史前巨湖的湖床沉积物上。这些地方土质松软,所以在这里挖掘运河,比在砂石坚厚的苏伊士地峡上施工要容易得多。此外还有许多中小型湖泊,因此这两条运河有很长的距离基本不需要施工挖掘。邗沟与菏水西侧现存两个大湖,即洪泽湖与高邮湖,它们正是史前巨湖的遗迹。

京杭大运河的情况也差不多。它串联了桑干河、漳河、东平湖(梁山泊)、微山湖(山阳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太湖等诸多水系。在有些地区,大运河直接穿湖而过;有些地区,则在离湖很近的地方平行经过,利用湖水补充自身的水量。特别是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区,这类水系尤为密集。

如果把华东这些大大小小的湖泊加在一起,史前巨湖的轮廓便隐约可见。近年来,地质学家通过对岩层、化石和黄土的研究,终于证实了史前巨湖的存在,并称它为“苏北古湖”。勘探结果显示,苏北古湖的范围东北至盐城,东南至上海,西南至南京,西北至宿迁,囊括今洪泽湖和高邮湖地区,占据了今江苏省的大部分,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千米。

苏北古湖紧邻黄海。它之所以能够形成并维持数百万年之久,是因为在它与黄海之间,存在着一道由砂岩砾石构成的丘陵,构成了苏北古湖的坚固东岸。现在这道丘陵的遗迹被称为“苏北浅滩”。20世纪90年代之前,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和认识水平,人们大多认为,苏北浅滩是黄河、淮河、长江等大河冲积形成的。后来,地质学家才吃惊地发现,苏北浅滩形成于比260万年前更早的新近纪,其成因与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毫无关系,因为这些河流当时还根本不存在。

上古神兽今何在

《礼记·礼运》有言:“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这些传说中的神兽,现实中到底是否存在过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约公元前8000年,有超过200个属的动物从地球上消失,其中90多个是哺乳动物,而且以大型哺乳动物为主,古生物学家称之为“第四纪动物大灭绝”或“更新世动物大灭绝”。更新世大灭绝中经常提到的灭绝动物包括北美洲的猛犸象、乳齿象、刃齿虎、短面熊、北美拟狮、惊豹、恐狼、巨足驼、泰坦鸟等,南美洲的后弓兽、箭齿兽、大地懒和雕齿兽等,欧洲和中东地区的洞熊、洞狮、河马、西瓦兽等,大洋洲也失去了多数大型有袋类哺乳动物和大型鸟类。

如果从这个视野来看,《礼记》提到的神兽们似乎有了更多解释的可能性。

“麒麟”这个名字表明,它是一种鹿,而且几乎所有关于麒麟的先秦古籍都提及麒麟有角。所以,麒麟应当是一种1万多年前曾经在中华大地上广泛分布,但在数千年前灭绝的鹿科动物,并且长着很特别的角。

《我们从哪里来》认为,这种动物的确存在。上百万年来,它一直与猿人和人类共享着亚欧大陆,但在几千年前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它的学名恰如麒麟给中国古人留下的印象——大角鹿。

几十万年来,大角鹿一直是华北的优势植食动物。北京猿人、鄂尔多斯人、金牛山人和山顶洞人等史前华北和东北的古人类都以大角鹿为主要食物,可以说众多大角鹿用自己的生命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基础。化石显示,中国的大角鹿一直生存到了1.16万年前。

许多研究者认为,凤凰是以孔雀为原型的。不过,先秦时期文物中的凤凰形象与孔雀相去甚远:前者的腿颈极长,而尾部很短。因此,《我们从哪里来》倾向认为,凤凰的原型是鸵鸟。化石显示,这种目前地球上最大的鸟类一直在中国生活到1.16万年前。它和大角鹿同为史前中国古人类的重要食物,而且商朝甲骨文中还有用网捕获活凤凰的记载。后来鸵鸟在中国完全绝灭,只是偶尔从西域进口,凤凰在民间的形象变得越来越远离鸵鸟而更像孔雀了。

更加具有传奇色彩的神兽就是龙了。据《左传》记载,早在春秋末年,晋国史官蔡墨力辩龙的真实,声称龙只不过是一种可以被捕捉和驯养的普通动物,并没有神奇之处。殷墟甲骨文和战国青铜器上的豢龙图更一致证实,先秦时的中国人不仅能捕捉龙,也能饲养龙。

龙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呢?东汉思想家王符曾经说,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无神论哲学家王充在《论衡·龙虚》中又考证龙是一种“马首蛇尾”的动物,而且“龙无尺木,无以升天”。

中国出土的上古龙形文物通常都比较抽象,但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葬群中发现的三组蚌塑龙虎图案却颇为写实,一些学者将其认定为鳄鱼。其实,濮阳蚌塑龙的原型与鳄鱼有很大的区别,最明显之处在于颈部。濮阳蚌塑龙的颈部细长,向上弯曲,而鳄鱼的颈部粗短,不能弯曲。

《我们从哪里来》认为,这种身体略似鳄鱼,但颈部更长而弯曲的动物至今仍然生活在地球上,而且依然被全球多个民族称为“龙”。它的学名是巨蜥。这种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蜥蜴在2万多年前绝灭了,但它的小个子近亲科莫多巨蜥目前还在东南亚的多个岛屿上生活。史前时期,巨蜥曾经广泛分布于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华南至今仍然有多种巨蜥的族裔出没。其中最主要的是圆鼻巨蜥,又称泽巨蜥或水巨蜥,华南百姓习惯称之为五爪金龙。

巨蜥从幼年长到成年,身材比例和鳞甲花纹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给人类留下善变的印象。巨蜥能游泳、奔跑和挖土,也会爬树,甚至能够在树间跳跃,与“龙无尺木,无以升天”相符。科莫多巨蜥拥有爬行动物中最长的舌头,并且它的舌头不断地弹出,形似“龙会喷火”。巨蜥的短距离奔跑速度不亚于人类,它们爬树像豹子一样灵巧,游泳像鳄鱼一样敏捷。可以推测,在石器时代巨蜥给人类带来过很多麻烦。但当人类了解了它独特的习性之后,很容易被其吸引,产生崇拜。

人之前的历史

5.4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1500万年前类人猿出现,220万年前直立人出现并抵达亚洲,12万年前现代智人走出非洲,4万年前山顶洞人出现,1.3万年前陶器发明,到1万年前驯化家犬家猪,进入新石器时代……漫长的时光里沧海变桑田,无数物种灭绝,每一次变动对生命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验,壮阔波澜值得书写和记录。

然而,相比于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史前史在历史书籍中占据的篇幅微不足道,破碎的化石和简陋的石器,差不多就是它留下的全部遗产。这段石器时代既缺乏趣味横生的奇闻逸事,更没有荡气回肠的文学名著,难以引起公众的心灵共鸣。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史前史甚至不被视为“历史”的一部分,似乎只有见诸文献记载的人类活动才属于“历史”的范畴,而且涉及“怪力乱神”的神话传说还得剔除。但从现代的,尤其是从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没有见诸文献记载的人类活动,以及各种生物,甚至无机物的兴衰演变过程,同样都可以纳入“历史”范畴,例如自然史、地质史、疾病史等等。

各大古文明都有的“大洪水”叙事、愚公移山寓言、麒麟龙马饕餮等上古神兽、孔子所言身高三十尺的巨人、《庄子·逍遥游》所载的北冥、《西游记》里的海底龙宫……《我们从哪里来》认为这些并不是古人的想象,而是在史前真实存在的。该书力图用科学来解释传说,并坚信传说之所以能流传这么久,正是因为建立在“人类集体记忆”这座坚固的地基上。“现代人要想理解这些看似荒谬的记载,首先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进而理解当时古人生存的环境。想要最终打开神话的大门,我们必须借助自然科学这把钥匙,来复原古人的生活环境。”

如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三个最基本的人生哲学问题,已经可以给出更多科学的解释。在史前领域,比起春秋笔法无孔不入的皇皇巨著,岩石、泥土和树木年轮里的信息更加可靠。

当然,这需要跨学科研究,涉及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医学、农学、气候学、信息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文献学等众多领域。就时间而言,一直上溯到史前时代直至地球诞生之初。就空间而言,也远远超过了人类生存的地球陆地表面,一直深入到宇宙。

【责任编辑:李丹萍】

MV《突击雄风》,展现新型合成步兵营的崭新风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27 15:53:38

MV | 告白青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27 21:30:00

秋将逝冬将至,一曲《木归山》品秋收冬藏之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26 10:13:14

这首歌,献给十年,献给明天!

新华社2022-10-23 20:41:55

青春故事汇|当那一天来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24 20:55:53

《追光》MV

央视网2022-10-03 21:05:27

观众穿戏服 演绎年轻态徽文化

中国青年报2022-10-21 08:13:57

河南漯河青年创作画卷《盛世谱华章》献礼二十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20 10:01:08

海滨城市大连积极盘活资源,激发文旅发展后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0-19 22: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