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商品系列谈
让旅游更加智慧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快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制定旅游信息标准化等内容。2015年年初,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地智慧旅游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同面对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一些地区在智慧旅游的推动和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视觉中国供图
首先是智慧旅游的认识问题。一提到“智慧旅游”,有些人就理解为景区的现代服务、管理的电子系统升级,最多再加上一些互联网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上的应用。
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发展智慧旅游的目的是要使交流渠道更宽、更畅;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就业人数更多;人民生活水平更高。
原国家旅游局提出发展智慧旅游,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是游客市场需求与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和新趋势,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对于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下,面对潜在的、待释放的、巨大的旅游需求,面对包含各种因素的旅游环境压力,旅游需要进行更优化、更精准、更务实的供求配置,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利用智慧旅游,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让旅游产业在“智慧”中前行。
其次,是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问题。一些景区、度假区等为了表现“智慧旅游”,斥巨资在景区内大量配置触摸屏、显示屏。而触摸屏播放的内容却并不符合旅游者的真实需求。其展现方式或文字量过大,使旅游者失去阅读耐心;或过于简单化,缺乏有价值的信息。至于播放景区宣传片的显示屏,有的设置在人来车往的繁忙路口,行人和司机无暇观看;有的设在烈日炎炎的广场上,旅游者不愿多看。景区安装的很多具有统计功能的自动验票闸机,缺少团队游客确认功能,造成团队游客需等候人工确认人数后,才能进入景区。
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智慧旅游是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装备,充分准确及时感知和使用各类旅游信息,从而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是游客市场需求与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和新趋势,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北斗系统应用的全面推广,5G时代来临,各类视频传输技术全面“开花”,我国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实时应用进入了新阶段,旅游业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必须对行业进行进一步创新。
第三是智慧旅游的涵盖内容问题。智慧旅游顾名思义是“智慧+旅游”,但旅游涵盖的内容却被一些地区片面地理解,或是把旅游者简单理解为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游客,又或是把旅游单纯理解为文化旅游。由此而生的所谓的“智慧旅游”涵盖的内容自然就狭隘了。
2018年4月4日,国家统计局在关于印发《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的通知中明确:旅游是指游客的活动,即游客的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活动;游客是指以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短期教育(培训)、宗教朝拜,或因公务、商务等为目的,前往惯常环境以外,出行持续时间不足一年的出行者。旅游业是指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的集合;旅游相关产业是指为游客出行提供旅游辅助服务和政府旅游管理服务等活动的集合。由此,智慧旅游中的“旅游”所涵盖的内容便一目了然。同样,为实现智慧旅游的设施、系统、服务等也必然是旅游相关产业。
最后是“智慧+”各种旅游主题的关系问题。一些地区“一刀切”地对各种旅游主题的智慧体现进行理解,导致各主题的智慧旅游规划千篇一律。受不同的人、时期、条件的影响会产生不同主题的旅游需求,“智慧+红色旅游”“智慧+乡村旅游”“智慧+工业旅游”“智慧+体育旅游”“智慧+科技旅游”“智慧+水上旅游”“智慧+冰雪旅游”“智慧+山地探险旅游”等应运而生。这就要求一方面要采集不同游人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要采集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此外还要采集各种环境信息,例如防疫信息等,如此才能构建起智慧旅游的基本数据库。在各种设施、系统和企业的辅助下实现智慧旅游服务。
我国科技、经济的进步有利于智慧旅游提升到新高度。为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业需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有的放矢围绕智慧旅游进行创新,针对吃、住、行、游、购、娱这旅游六大基本要素切实有效地发展真正富有“智慧”的智慧旅游,进而增加旅游收入和促进就业,构建旅游业新发展格局,实现旅游业高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