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一周一次的父母来电,他们都会说什么? | 校媒FM

来源:中青校媒2022年09月27日

中青校媒记者 陈宇龙/摄


晚饭时和朋友在校门口一家饭店小聚,手机上出现妈妈的来电提示。

按下拒接,微信小窗发过去两个字:

💬“在忙。”

一桌上的人都没有留意到我的细小动作。我们继续聊,聊到很晚。

这是我和我妈的默契,我说学校里很忙,什么都忙……有时候在上课,有时候在图书馆,有时候在社交,妈妈说理解,不忙的时候回个电话就好。

妈妈的意思是,在学校里,这个电话的重要性可以放在其他所有事情的后面。

晚上回宿舍的路上,我觉得这段时间很适合用来通话,接通以后她要求打开视频,然后机关枪式地发问。

#️⃣“和谁吃?在哪吃的?好不好吃?哪道菜好吃?比家里做得还好吃?”

今天她工作不忙,我心情不错,我们聊了很久,主要是我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她听。我没有问家里的事情,她也没讲。

到宿舍楼下了,我说电梯信号不好,回头再聊。

中青校媒记者 李嘉欣/摄


电梯上升中,我突然想到,好像妈妈来电话的节奏已经稳定在一周一次。原本觉得好像是一时兴起的电话,回看通话记录,发现她竟然在有意识地规划安排。

通话记录是“已挂断”“呼入15分9秒”“呼入2分7秒”……为数不多的“呼出”,也是因为挂断后的拨回。

所以,我有主动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吗?


印象里,我的主动通话有两次。

刚刚入学的时候,我在公共场合很怯场,当时参加学生会部门的面试,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却因抽到妈妈工作相关的话题而给出了很多关键的想法,最后成为了小组的发言代表完成了汇报。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能自如地表达想法,离开面试现场后,我第一时间向妈妈分享了喜悦。

#️⃣妈妈说,上大学你要“利索”一点,大胆一点,要跟上其他人的节奏。

中青校媒记者 李嘉欣/摄


另一次是在大三学期末,学习任务和做项目同时进入最忙阶段,有几门课程的结课作业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才能找到一些思路,而项目团队面对即将来临的比赛,又需要把项目书进行二次打磨。在不同的事情中体会到几种“崩溃”的合力,我试图和家里人通话得到一些宽慰。

#️⃣爸爸说,你也要有自己的节奏,找到一种平衡和协调。眼前事情很难,直面对抗就是一种成长。

拨通了这两次电话,我能感受到父母在屏那端掩藏不住的喜悦,他们把自己数十年的人生经验都悉数剖析呈现,希望以此给到我一些帮助。从他们的视角来看,他们重新有了“被需要”的感觉。

中青校媒记者 李嘉欣/摄


子女上大学以后,父母的角色出现微妙的转变,一方面,他们察觉到自己“被需要”的感觉慢慢减弱,因为并不能见证子女的成长而失落,甚至提前开始出现“空巢”焦虑;另一方面,他们又为自己的孩子远离视线的生活状况担忧,认为孩子还不够成熟,想要把人生经验再灌输一二。

每个学期出发前,妈妈来叮嘱的最后一句一定是“经常给家里打电话哈”。

实际上,在那个“天高任鸟飞”的大学校园里,我每天都在增长见识,领略着父母未曾见过的世界;我在二十多岁的年纪里,继续在父母的经济支持下衣食无忧,但我和他们的对话越来越少,聊天记录里“转账”最多;我希望找到更多有共同话语的同学、朋友,我们有了新的圈子;从这时候开始,我对于世界的态度,我对于“真假”“善恶”“价值”的判断,完全依据自我的意识,有时还会刻意与来自父母的观点保持距离。

我发现,我对于最爱我的人,总是有恃无恐地怠慢,因为我确认他们会依然无条件地爱。

对于他们来说,“一周一次通话”成为消解“空巢”焦虑和担忧的窗口,也是他们试图走进我们世界的一个通道,有时候,我们也觉得唠唠叨叨让人头疼,因为学校里的事情敷衍对付,有时候还陷入没话找话的尴尬。

但焦头烂额的时候,听到他们的声音,又会突然感到慰藉,嘴里不自觉流出乡音。


妈妈是我的第一位读者,是我最忠实的读者。

她在电话里,说我的某一篇稿子写得很好。她比我自己更爱转发我的推文,她认真地评论和写推荐语。而我只是一个校媒的小编而已,在没有阅读量的时候,妈妈坚定地告诉我我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小编,大编。

爸爸“不太关心”我的学业,他好像从来没夸过我,也没批评过,但是他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省赛一等奖!”

#️⃣“搞个国赛的回来。”

💬“奖学金没评上……”

#️⃣“下次再努力。”

来电第一句,妈妈问:“在忙什么呢?”如果是爸爸他就会问:“吃了没?”

后来我搞懂了一些“暗语”,妈妈说“在忙什么呢?”,如果不忙就可以开个视频见见面。爸爸怕我忙起来不吃饭,还怕是舍不得花钱吃点好的,想看看饭菜的照片。

中青校媒记者 李嘉欣/摄

有时候我有一种错觉,虽然妈妈是中专文凭,但对于大学生活好像并不陌生。我很焦虑的一段时间,会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写一些琐事,写自己的烦恼,妈妈打电话来就不会一直问我问题,而是说了很多疏导的话:

#️⃣“学习压力大对不对?导师给你的压力,不是要全盘地转化成你的焦虑呀,你有自己的想法,你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最好就可以了,不用熬夜。你也可以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我对你也没有要求,你已经很棒了。”

我发现,妈妈好像在电话里更希望立一个“朋友”的人设。

也许是他们觉得我对“爸妈”的角色需求降低,他们希望扮演一些其他角色,在我求学的这几年,尽可能给我一些帮助。爸爸也有意无意地说起“等你工作了,爸爸妈妈就真的帮不上忙了”。



和谈恋爱一样,“双向奔赴”才是一个良性的沟通关系。

虽然我们都渴望独立,虽然我们有好多不愁没有话题的同龄人,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在努力成为一个00后大学生的朋友、读者、心理老师。

“我帮你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回来把故事讲给你们听。”

父母原本触手可及的我们的世界,现在要奋力奔跑才能追赶得上。我们忽略的父母的精神世界,其实一个回头就能看到。

就今天,我们能不能拿起手机来一次“呼出”,告诉电话那头的他和她:

💬“今天不忙,没其他事,

就想和你们聊聊天。”


 #今夜聊聊  


一周一次的父母来电,

他们和你说些什么?

【责任编辑:曹竞】

《广西米粉——舌尖上的缠绵》新书分享会举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5 20:11:26

随杨紫穿越北京中轴线 俯瞰一场城市变迁史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3 10:50:00

谷麦满仓,一曲《与谁平分》唱响金秋好“丰”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22 21:11:38

肖恩:用心听见寻光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16 16:50:08

听檀健次唱起《粉笔》,向老师们道声“辛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3:33:57

打腰鼓、做彩陶、编戏曲操……有请多才多艺的老师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9-09 12: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