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保卫蓝天,他们一往无前!

来源:浙江大学2022年08月15日

在求是园,有这么一群浙大人,钟情于环保事业,以自己的科学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而砥砺前行,其中就有不少“90后”的年轻人。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其中两位致力于“保卫蓝天”的青年学生。


高效低耗碳减排的“捕集人”


“目前,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问题是亟需解决的,我深刻意识到这个课题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希望自己能沉下心来,啃这块‘硬骨头’,尽全力把它做好。”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生刘凡跟随李伟教授和李素静副教授,开展碳捕集技术的吸收剂研发工作,感慨能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从硕士到博士,他始终坚定地选择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作为研究方向。此前,国内大气污染控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烟气脱硝和VOCs治理等方面,碳减排技术的关注度并不高,甚至有些“冷门”。但他依然选择沉下心,埋头苦干。

2019年,刘凡迎来了一次“海外学术交流”机会——在美国参加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年会并作口头报告。“当时国内关于碳中和的相关会议较少,但在这里许多会场都有关于碳中和专题的报告,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让我拓宽了视野,受益匪浅,而我的报告也获得了在场学者的认可与好评,这使我更加坚信我们未来的碳中和研究工作会越来越好!”


刘凡在2019年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年会作口头报告


实验室的一角,放置着数十只鼓泡吸收管,这是刘凡研制功能化离子液体新型吸收剂的试验品。刘凡说,吸收剂的研发对于碳捕集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至关重要。现阶段吸收剂虽然高效,但是能耗高,要在工业上应用的话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所以他们想去尝试开发一个高效低耗的新型吸收剂。


课题组讨论


为了突破传统吸收剂无法兼顾高效捕集性能、低黏度和能耗、以及良好重复利用性的技术瓶颈,刘凡和团队成员夜以继日的奋战,甚至在实验室“扎营”数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们成功研制出基于功能化离子液体和有机溶剂构成的高效低耗CO2复合吸收体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刘凡也将这次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同时协助老师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功能化离子液体/有机溶剂复合体系捕集CO2的传质-反应机理。

刘凡在EST上发表的文章


2021年,刘凡有幸赴北京参与国家科技部《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的前期资料调研工作。他说,能有机会和全国各地的学者一起交流讨论,实在是受益匪浅,所有人凝聚成一团,共同为双碳的落实而奋斗,大家众志成城,每个人心中都激荡着信心与力量。

“李老师每次组会都会跟我们强调‘我们所做的研究,都要从工业实际应用的角度去出发考虑’。”刘凡也努力践行着老师的教诲。现阶段李伟教授课题组联合多个师生团队,一同合作为将真正高效低耗的碳捕集吸收剂工业化应用而不懈努力。


“烟气污染物”治理的践行者


“我博士生阶段的研究选择了烟气污染物高效治理方向,这个方向看似离大家的生活很远,但其实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我想深耕于这个领域,在导师高翔院士、郑成航教授的引领下,学以致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为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生王伊凡在谈到自己的专业选择时,坚定且自信。

他始终坚信只有亲身经历、实地调研,才能将科学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5年间,他参加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并赴华电能源、浙能集团、菲达环保、中泰环保等发电集团和环保装备制造企业调研学习,了解当前电力、钢铁、有色等行业烟气污染物治理的关键需求,针对实际问题,向现场工程师虚心请教,希望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物高效治理方案。

读博期间,王伊凡多次参加了工程现场测试和试验研究。“虽然现场挺辛苦,但我觉得这里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地方。在现场,课题组同学、现场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即使筋疲力尽也仍然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为了测量的准确性对仪器进行反复调试,大家经常会忘记时间,一直工作到深夜。当技术应用结果显示颗粒物及SO3排放浓度均小于1mg/m3的那一刻,即使大家已满脸灰尘,也会忍不住咧嘴大笑,这一刻是非常幸福的。”这次测试成果结合课题组所做部分基础研究工作也发表在了环境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王伊凡和课题组同学进行现场测试


“浙大学子应有国际视野,发中国青年之声”是王伊凡始终坚守的信条,2018年,他赴美国圣路易斯参加第10届国际气溶胶会议并做口头报告。

“会后有机会与国际气溶胶协会主席Pratim Biswas院士进行交流,收获颇多,这不仅提高了我的科学素养与眼界,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课题组也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读博期间他还与莫纳什大学余艾冰院士团队等密切合作,主导开发了静电场下的污染物脱除模型,并成功应用于新型高效电除尘器开发。在专业领域内王伊凡不断开拓创新,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


王伊凡参加第10届国际气溶胶会议并做口头报告


基于在污染物静电脱除方面的系列研究,王伊凡已发表SCI论文24篇,一作或导师一作本人二作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中,在能源领域权威期刊Fuel上发表论文单篇引用达87次,关于静电场中离子风扰动机制的基础研究也得到了国际知名学者的大幅引用。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整个团队要拧成一股绳,只有互相支持、帮助才能干的成大事。”王伊凡说,在这样一个团结向上的课题组,与一群有毅力、有韧劲的老师、同学一起奋斗,是幸福的。


王伊凡与课题组同学进行污染物静电脱除试验

2021年,王伊凡和课题组同学们协助导师完成英文著作《Multi-Pollutant Control for Flue Gase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这不仅是本从不同维度系统介绍超低排放技术的专业书籍,而且也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工业源污染物控制的先进技术。王伊凡说:“成稿过程经过多次反复讨论修改,老师们精益求精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们,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科学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

“要跟着中国发展的列车跑,不断为国家解决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止步于理论,不能做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一定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科研导向,解决真问题,练就真本领,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技术。”在高翔院士、郑成航教授的言传身教和鼓励下,王伊凡决定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更加深入地研究烟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高效协同治理技术,进一步开展博士后工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减污降碳的路上,浙大青年们一往无前。

【责任编辑:曹竞】

MV《天涯哨兵的最前哨》带你走近中建岛守备部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12 16:48:52

不同流派的舞龙舞狮为何在这个苏南小镇汇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12 21:14:17

大学生为三亚抗疫创作“说唱”歌曲《鹿城家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13 14:47:46

“非一般锡山”点亮非遗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10 15:27:29

【海运仓暗房】第十八期:2008 奥运记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08 16:07:48

移民管理警察热血高歌《我爱你中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07 15:57:35

海拔7546米的少年梦想|温暖一平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07 21:04:21

“巧媳妇”的“非遗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8-08 16: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