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Al+AR+博物馆”时代来了

作者:卡其 来源:齐鲁晚报2022年07月29日

数字敦煌官方虚拟人“伽瑶”

国家博物馆虚拟数智人艾雯雯

5月,国内首个文博虚拟宣推官“文夭夭”亮相;6月,数字敦煌发布官方虚拟人“伽瑶”;7月,数智人“艾雯雯”正式亮相并成为国家博物馆“新员工”……与此同时,一批国内博物馆相继推出AR导览服务,通过智能识别,观众可看到复原的远古文物、“触摸”不宜展示的珍贵文物……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主旋律,“AI+AR+博物馆”赋能数字化建设的新变革正扑面而来。至于推广效果如何,则要等待时间的检验。

虚拟文物解说员上岗

据新华网消息,7月22日数智人“艾雯雯”正式亮相,成为国家博物馆一位特殊的新员工。“艾雯雯”这个名字,寓意她以AI(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展示对文明、文化、文物的喜爱,对文博工作的热爱。

据了解,“艾雯雯”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讲解技能,熟知国家博物馆140余万件文物珍品。通过骨骼绑定、动作捕捉、布料毛发解算等技术,“艾雯雯”有着生动的表情和灵活的动作。借助三维与实景视频合成渲染技术,以及精准还原的三维透视空间关系,“艾雯雯”可以走进现实场景,为游客讲解中华文明。同时,“艾雯雯”拥有超强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能够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让我们把时间轴往前推两个月,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国内首个文博虚拟宣推官“文夭夭”亮相。唐代花钿妆容、双髻丸子头、杏仁眼、真人般的皮肤,着一袭淡雅长裙,腰系唐朝花鸟镂空香熏球。这位国风少女“入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会在各大博物馆持证上岗,提供讲解、导览、主持对话、直播等服务,还将作为文博界的首位虚拟宣传大使,跟随国家级的展览赴海外出访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文夭夭”取名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造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于一身。不同于线下人工讲解员,文夭夭可跨越时空限制,以多个“数字人分身”同时服务数十上百家博物馆。此外,超越人脑记忆的AI技术训练,可以不断升级文夭夭的知识库,对各件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如数家珍。

6月,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正式开幕,这也是浙江省首个全天候博物馆。24小时博物馆自然要有24小时在岗的讲解员,这时数字人就有了用武之地。作为首个元宇宙新闻主播,已经在岗大半年的新华智云数字员工“华智云”,作为志愿者担任“24小时博物馆”讲解员,带领游客了解大自然的奇妙和魅力。

数字敦煌发布官方虚拟人

6月份,“腾讯互娱×数字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宣布成立,敦煌推出官方虚拟人“伽瑶”,同时根据签署的5年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1:1数字化高保真复现藏经洞盛况。

虚拟人“伽瑶”的形象是一位身穿古代服饰的大眼睛卡通少女,取材于敦煌壁画,原型是声音婉转如歌的神鸟“迦陵频伽”,服装纹饰及配色等设计灵感来自《都督夫人礼佛图》和莫高窟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在相关发布会上,“伽瑶”作为嘉宾还表演了精彩优美的敦煌舞,伴随着复原古乐风韵的原创音乐,伽瑶舞出抱笙式、演奏式、反弹琵琶式、吹笛式等专业敦煌舞动作。未来,伽瑶将作为首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以展览虚拟直播、丝路文化科普、IP创新跨界合作等方式与大众见面,带来更丰富的文化内容互动。敦煌研究院希望用精心打造的“伽瑶”人格化的内容传播敦煌文化:“敦煌文化博大精深,但也不乏深奥难懂之处。传播敦煌文化也要拓宽思路、积极创新,让传统文化在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探索打开传统文化的更多新方式。”

用AR眼镜“复活”古生物

这个暑假,国内数家博物馆通过引入文博界最新科技体验——AR智能导览眼镜,让沉睡的文物“复活”,在暑假期间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科普体验。博物馆业内人士表示,“AR智能导览眼镜多样化、多角度、多层次利用展品,不局限于实物的陈列展示,‘活化’展品,提升了知识传递效率和游览趣味性,是当下博物馆的新浪潮。”

武汉自然博物馆在6月份已推出了AR+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戴上AR眼镜,来到文物面前根据点位指示牌自动触发AR内容,这时晚侏罗纪的马门溪龙的骨架化石将还原成生前的模样,被唤醒的马门溪龙会伸着脖子“走出”展示区,并向惊讶的游客打个招呼。游客佩戴上AR智能导览眼镜,不仅能看、能听,更能够通过语音指令与文物交流,这样的体验感会让观众突破时空界限,展厅内的标本不但可以“复活”,还可以与观众对话,给他们讲述大自然的奇妙故事。

据悉,武汉自然博物馆并不是AR导览服务的首个吃螃蟹者,同样位于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到访的观众也可以选择戴上AR眼镜看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在网络社交媒体就有一段“AR眼镜里的文物:曾侯乙编钟”的视频,点击量颇高。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上层为三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五组共45件甬钟,及一件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所组成。在AR视角下,可以看到钮钟、甬钟、大镈钟等钟的不同形态,同时还能听到伴随编钟击打出来的悠长古音。

契合大众的“国潮游玩”

穿越时间和地域,AR将中国与千年罗马史呈现在同一个时空,凯撒大帝通过AR形式来到苏州,书写了另类的“21世纪马可波罗式中国游记”。在苏州博物馆,AR眼镜是专门为“罗马:城市与帝国”展打造的,该展览展出英格兰、希腊、土耳其等出土的罗马风格文物,让观众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地域文化交融的痕迹,展示了罗马审美的形塑过程。为配合AR技术,一共设置了56个点位的讲解内容,还分为专业版、青少年版、专家版。利用AR设备,观众可以快捷地获取来自国外展品背后的讲解,这是原来的导览员与讲解员很难做到的。除语音介绍外,AR设备还能够用视频、图文、3D模型的方式,将难以理解的部分海外文化讲解得更加透彻。

同样在今年春夏之际,杭州市良渚博物院推出了“五千年前的劳动节体验券”。这张体验券由一副AR眼镜实现。戴上眼镜后,参观者看到的不再只是文物本身,文物之上同步显示出了五千年前的场景——既有河道里划着竹筏与小舟的先民,也有正在进行玉器与陶艺制作的村落。其实,这套导览系统于2020年国庆节就已开始启用。那一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博物院率先启用AR眼镜导览,在2020年首个投入使用的国庆期间,总计接待游客体验数量就超过5000人次。

截至今年6月,全国已有70余家博物馆将“AI+AR+智慧导览”作为新馆建设、旧馆升级的重要展陈形式,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交互体验。

是营销升级还是双赢选择

博物馆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馆里陈列着的静态文物几乎都隐藏着各自或波澜壮阔、或曲折离奇的历史背景及过往,仅仅以视觉方式难以全面呈现展品、事件、人物所蕴含的信息。观众在面对面、点对点的参观中也只能蜻蜓点水,难以深究其里。正因为如此,博物馆一直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的竞技场。

在国外,AR技术受到不少博物馆青睐,大英博物馆曾推出过一个有趣的AR冒险游戏。该游戏的特色是将游戏任务融入到历史故事当中,故事内容涵盖帕特农神庙、萨顿胡考古遗址等几个最受欢迎的展厅。

在以新技术传播敦煌文化方面,敦煌研究院已有许多探索。从持续30多年的“数字敦煌”项目,到与微软合作开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再到与华为联手让飞天“飞”出壁画,古老的敦煌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喜爱。

AR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也不是巧合。过去,电子导览讲解、触摸屏是博物馆主流的文物数字化呈现形式,是展陈纯文字时代到动态图文结合时代的转变;这种二维的动态呈现,实现了从“静态展品”到“动态展品”的跨越,解决了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的信息问题。但在亲近感和沉浸感的打造上,尚有较大空间。

在信息化探索上,博物馆也有多样的选择性。除了AR,还有诸如全息投影、智能机器人导览、App讲解导览、VR数字化博物馆等。尽管进入快速扩张期,但业内专家指出,由于传统博物馆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普遍较弱,目前的数字人产业链相对割裂,大部分跨行业领域的电子信息或互联网企业,只能完成人像资产生成、内容生成、业务办理的其中一环,而没有打通数字人制作全链路,难以提升交付效率;在文物保护和展览展示设计相关经验、研究、发掘文物价值的能力等方面尚需要积累和提升。同时,数字化保护利用自然离不开3D投影、AR、VR、AI等,但博物馆不等同科技馆,数字化展览更需要拓展展示内容、创新传播知识途径、深化文物价值的阐释,而不只是简单地围绕文物的三维立体影像大做文章,文物“活”起来可要比文物“动”起来难度高得多。“在我国,人们逐渐认识到,博物馆市场营销并非普通的商业活动,而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与延伸。”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

【责任编辑:李丹萍】

青年相聚“上合之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8 21:19:30

​艺术展、儿童剧、早茶客……乌镇无尽夏生活节启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8 23:00:32

变粪为宝!动物粑粑课堂开课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8 09:27:28

广东已建成100个自然教育基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8 09:27:25

天文学家苟利军:给黑洞“画像”的人

中国青年报2022-07-27 06:55:06

“粤菜师傅·幸福菜谱”中山石岐乳鸽菜谱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7 12:23:18

音乐MV《青春宇宙》,致敬青春奋斗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8 08:30:00

【青年范儿·名家说】去博物馆寻找大唐之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7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