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侏罗纪世界3》没说的,这部纪录片会告诉你

作者:黄小河 来源:澎湃新闻2022年06月11日

6月10日,一部海外大片终于登场亮相,那就是《侏罗纪世界3》。大概所有对恐龙发生兴趣的孩子们在看过电影后,都会连珠炮似地问自己的父母——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恐龙在灭绝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如果你一时语塞,给不出个标准答案,那么同一天上线的一部关于恐龙的纪录片,或许能够帮你解围。

伴随着一片史前墓场的新证据出土,古生物学家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并作出了大胆分析和推测,使恐龙灭绝的谜团,变得更加清晰。

这就是BBC Earth博思星球推出的、由大卫·爱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担纲解说的全新纪录片《恐龙·最后一日》(Dinosaur Apocalypse),该片6月10日12:00在西瓜视频全两集上线。

《恐龙·最后一日》海报

先进的视觉特效和虚拟制作技术

纪录片《恐龙·最后一日》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再现了恐龙灭绝前最后几日的失落世界,揭示了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时所发生的情景。片中揭示导致恐龙不复存在的那一天,出现了哪些决定性的事件,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史上最惊人的一次生物灭绝,提供全新的认知。

在北达科他州的山峦中,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德帕尔马在一个被他定名为塔尼斯的史前墓地中取得了不可思议的发现——在一层神秘的易碎岩石层中,埋藏着保存得极其完好的生物化石。

《恐龙·最后一日》剧照

BBC Studios具有进入发掘现场的独家资格,摄制组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跟踪拍摄了德帕尔马及其团队的考古工作。在他们寻找那个揭示恐龙灭绝前最后几日的证据时,摄像机记录下了他们取得非同寻常发现的那一刻。

在另一处,顶尖专家和发掘团队一起研究了部分取得的化石,他们采用了尖端的可视化和扫描技术,揭示了化石的秘密。这些秘密有望彻底改变人类对恐龙灭绝的认知。

《恐龙·最后一日》剧照

据了解,该片采用了最先进的视觉特效和虚拟制作技术,是科学纪录片中的首创。比如在屏幕上首次使用图像融合技术。结合了数字环境哑光绘画(如同绘画的数字化背景创建)、动态电脑三维动画和在虚幻引擎(由 Epic Games 公司的游戏设计引擎)中创建的三维物体。制作人员可以在屏幕上移动植物和岩石,以形成最逼真的效果,并赋予画面深度感。他们还用了几天时间才实现画面和实物道具的准确设置,同时使用了附加的照明、鼓风机和烟雾机,来创建植物茂盛的热带环境和末日后的世界。这些沉浸式观感将带领观众穿梭回白垩纪晚期,见证生活在塔尼斯的生物,然后逐分逐刻、非常细致地再现了恐龙灭绝最后一日的事件。

在北达科他州的地狱溪地层,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德帕尔马在鲜为人知的塔尼斯地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考古发掘。从现场的地质情况来看,他发现在这里取得的任何发现都极有可能与恐龙时代的终结有关,且可能保存得非常完好。因此有望找到新的证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让这一历史阶段重新变得鲜活起来。且每个发现都会让我们更接近于了解白垩纪末期塔尼斯地区的生命,从而了解地球上恐龙时代的末日。

《恐龙·最后一日》剧照

塔尼斯地区:了解恐龙最后一日的绝佳地点

此外,《恐龙·最后一日》还展示了德帕尔马及其团队多年来发掘的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化石。其中包括鱼类、霸王龙的牙齿、可能由幼年霸王龙留下的足迹、近乎完整的龟类和三角龙的骸骨等等。

节目还揭示了德帕尔马最近在塔尼斯的发掘中所取得的最新发现。

摄制组跟踪拍摄了德帕尔马的团队。他们发现塔尼斯地区厚而易碎的岩石层里遍布着喷射物颗粒——一种熔化的玻璃小球。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这些喷射物颗粒已经变成了粘土。它们是由小行星撞击形成的,撞击使得岩石熔化蒸发,抛射到太空中然后凝固,再以喷射物颗粒的形式落回地面。

研究小组发现一些喷射物颗粒保存在了琥珀里(如同《侏罗纪公园》里虚构的蚊子一样)。他们能够在同步加速器中对它们进行研究,发现它们来自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这颗小行星在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被广泛认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

这一发现使得塔尼斯地区成为了解恐龙最后一日的绝佳地点。现在,这似乎是一份保存在岩石中的详细记录,记录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确切日期——这是极为罕见的。

这些化石化的生物,似乎都是瞬间就被淹没在了一股泥泞的涌浪之中——这就是它们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因——同时保存住的还有从天而降的喷射物颗粒。

这一时机意味着这股涌浪很可能是由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然而问题在于:涌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能的答案之一是小行星撞击海洋引发海啸。

《恐龙·最后一日》剧照

但这里有个问题。罗伯特在沉积物中找到的喷射物颗粒在撞击发生后两小时内从天空坠落,可是海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近3200公里外的生物被涌浪掩埋位置。那么,如果不是海啸,又会是什么原因导致塔尼斯地区产生的涌浪呢?

更为合理的理论是,地震波在几分钟内从小行星撞击点穿过地壳,震动附近的河流系统,导致巨浪来回晃动,淹没了塔尼斯地区。

罗伯特找到了大量化石证据,很好地描述了生活在塔尼斯地区的一些生物及其死亡过程,现在他能够以惊人的细节,还原出灾难发生当日这一改变地球历史进程的事件。

本片里的一段精彩的电脑三维动画视频,讲述了塔尼斯地区在当日遭遇的越来越近的灭顶之灾。在经历了包括地震、火灾和涌浪之后,塔尼斯的生物被掩埋并保存了下来,要到6600万年后才会被重新发掘出来。

最终,我们了解到大气中的烟尘造成了地球长达十年的半黑暗状态,极大地冲击了地球上的食物链,导致四分之三的物种灭绝,其中也包括所有的非鸟类恐龙,进而摧毁了整个地球的生物圈。但许多小型哺乳动物、龟类、鳄鱼和鱼类等许多物种却幸存了下来。这一灾难性事件还有另一面——如果没有发生小行星撞击事件,恐龙就会继续统治地球,人类或许永远也不会进化出现。

《恐龙·最后一日》剧照

家长与孩子们分享的恐龙小知识

看过此片,孩子们会得到很多有趣的小知识:

比如,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比珠穆朗玛峰还大!

小行星撞击及其剧烈的环境改变,造成了地球上大约75%的物种灭绝;

形状和形态各异的龟类、鳄鱼及许多鱼类和恐龙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它们在多次生物大灭绝中存活了下来,经过2-3亿年的进化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

最近的证据表明,只有5种地栖鸟类经历了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它们是鸭子和鸡的祖先。它们是以怎样的速度完成多样化,进而演化出我们如今所看到的11000种鸟类的,真是难以置信!

科学家们推测,在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中,体重超过25公斤的陆生动物都没能存活下来;

苏铁科植物、蕨类植物和无数其他植物已经存在了数亿年——它们比恐龙更早出现,且在几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中幸存了下来。就连美国著名的红杉也有高大的近亲曾生活在白垩纪。相比之下,人类及其类人猿祖先在地球上直到约600万年前才出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霸王龙的头部或背部会有少许的羽毛——霸王龙的宝宝甚至可能全身长满了短而硬的毛;

小行星带里有110万到190万颗直径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更小的小行星更是多达数百万颗。它们之间的距离可达数千公里——如果是在其中一颗上,用肉眼不太可能看到另一颗小行星;

地球每天都会遭受小行星撞击——大部分小行星都非常小,所以不会有人发现。据测算,和希克苏鲁伯小行星相当的撞击事件每2.5-5亿年才会发生一次。这也突显了希克苏鲁伯小行星的撞击,距离现在有多近;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近的一项太空任务,即双小行星重定向任务,由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发射升空。它的目标是撞击一颗名为狄俄尼索斯B的小行星以改变其运行轨道。这是在为一种发生率极低的事件做准备,即一颗大型小行星将来有可能与地球发生碰撞;

所以,看完这套纪录片,或许家长们可以反过来听孩子滔滔不绝的讲述恐龙时代啦!

【责任编辑: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