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热点 >正文

做世界脉冲强磁场的“红色领航员”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将党建引领融入每一项业务工作

作者:戴紫欣 朱娟娟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05月27日

戴紫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

  从美国回来1年多了,85后李靖仍记得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报到时的那一幕。

  “当时中心办公室主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中心党支部成员程远老师,怕我初来乍到,不认识路,特意跑到校门口来接我。”李靖回忆,报到第一天,程远就带着他办完了手续,又将他带到提早准备好的临时住房安顿下来,连小孩入读幼儿园的问题也一并解决好了。

  李靖本以为刚回国会手忙脚乱一段时间,“没想到支部的安排这么完善”。与留美学习、工作11年里“科研按照兴趣来”不同,这个不满35岁的年轻科学家如今转为“将科研兴趣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眼下,他正牵头组织为强磁场中心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作为我国唯一、亚洲最大的脉冲强磁场设施,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承担着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任务。从2008年破土动工,到如今跻身世界一流,中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只用了短短10余年。

  10余年里,从科研攻关到培养学生、从做好服务到思想教育,党支部化身“红色领航员”,将党建引领融入了中心的每一项业务工作中。

  脉冲强磁场设施涉及多个学科,研制过程中一度面临许多难题。比如,工程建设上没有模式可借鉴,国内缺乏相关核心技术,导体材料落后,科研资金有限……在中心党支部引领下,团队迎难而上,树立起“自主创新、赶超跨越”的工作理念。

  “把承担国家任务视为己任,将国家使命与个人价值相统一。”学院院长助理、中心党支部书记吕以亮说,支部始终推行“将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通过多样化党建活动让大家耳濡目染,自觉地将个人价值与国家使命紧密相连,激发团队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彭涛是磁体团队的负责人。2005年,他博士毕业后,留在电气学院工作。不久,面对强磁场中心的基础建设需求,身为党员的彭涛放弃了自己原来实验室里能够迅速出科研成果的机会,投入其中。

  当时,中心建设所需的核心材料和部件都买不到,团队只能自己打造设备,每一根电路的设计图需要大家动手绘制,每一个零件都得自己安装调试。

  武汉的夏天,气温最高时能到40摄氏度。因为绕制磁体所用的材料气味刺鼻、对人体有害,彭涛和同事们要身裹防护服、戴上防毒面具,常常一站就是12小时;每每工作结束脱下防护服,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出来一样”。

  工作环境还高噪音、高粉尘,彭涛埋头苦干,最终带领团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开发出世界领先的脉冲磁体工艺。而如今的彭涛也已成长为全球脉冲磁体领域的一流专家。2019年,彭涛所在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心从成立之初就锚定了“世界一流”。引进、融合、创新,海外引进的归国人才,而今占到一半以上。许多成员坦陈,在国外时基本没机会参加党组织的学习与活动。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打造服务型支部之外,中心党支部也不断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新形式、新方法,提升成员的思想认识、政治站位。

  支部经常邀请学院老一辈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与中心教职工一起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以老一辈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感悟引导青年教师潜心科研、报效祖国。中心自建设以来,引进的15位专家全部留在了国内科研攻关的第一线,其中14位都在华科,一批年轻的党员教授成为中心建设中坚力量。

  中心主任李亮教授介绍,目前,设施的开放机时数、课题数、成果产出等运行指标已超过美国、德国同类设施,开放共享水平跻身国际一流。十四五期间,脉冲强磁场设施优化提升项目即将启动建设,支部将继续带领全体师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努力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

  “从中心到学院,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导向已经成为教授们共识,而党员骨干又起到了引领带动的作用。”电气学院党委书记陈晋举例,一个显而易见的数据就是,这几年学院个人经费受益相对较多的横向科研项目占比逐步下降。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电气学院拿了五个国家级奖项,其中三个与国家国防攻关直接相关。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电气学院党委从对学生的党建引领“筑基铸魂”。

  每年新生开学季,电气学院党委倡导本科低年级学生“早日站在党旗下”、组织“党员进寝室”活动。学院2018级本科生、党支部副书记陈俊记得,当时几乎人手一份宣讲手册,所在班级“所有人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截至目前,60%的同学已成为正式党员。

  给每个学生党支部配备导师,担起铸魂育人的重任。

  为助力北京冬奥会顺利开幕,2018级博士生、电气学院研究生党务中心主席殷天翔参与了张北柔性直流工程项目。作为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工程,这一项目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能参与其中,为冬奥场馆实现100%清洁供电贡献自己的力量,殷天翔倍感自豪。他始终记得导师林磊的叮嘱:“要注重科研项目的落地,而非盯着发论文。”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科电气学院毕业生质量位列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学科第一位。



【责任编辑:梁国胜】

当“草龙”飞入校园| 2022《传承的力量》端午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7 11:10:40

中青教育|大学生让敦煌壁画“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7 13:13:44

MV《青春汇聚》致敬一代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7 11:26:11

青年听我说|古慧晶:不自我设限的人生,充满精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5 16:00:00

热血少年

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2022-05-27 08:45:00

苏州庆祝建团百年原创歌曲《青春永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6 21:30:00

小棕叶编出大世界| 2022《传承的力量》端午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6 10:49:44

【青年范儿·文化场】林子祥:香港音乐就是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26 10:22:03

微电影作品展播:刀锋上的温度

中青盛世2022-05-25 21:37:28

微电影作品展播:待晓人

中青盛世2022-05-25 21: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