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春运青年志愿者的“旅途”和“风景”

来源:安徽校媒2022年02月21日



春运期间的火车站,像横亘于故乡与他乡之间的十里长亭,目送了南来北往的风尘仆仆、归家心切,也见证着东奔西走的大包小包、星霜荏苒。


保障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引导错峰返乡返岗、组织错峰放假开学……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2022年春运,依然不平凡。“就地过年”与“返乡过年”交织下,尽管铁路春运客流量有了明显减少,但客运服务质量与防控工作标准丝毫未曾松懈。

 

在近期蚌埠火车站团委与团蚌埠市委共同组织的2022年春运志愿服务“暖冬行动”中,无论是售票厅、进站口,还是服务台、候车室,总能见到一群身穿橙色志愿者马甲的年轻人,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协助做好旅客测温扫码、答疑解惑、行李搬运、问询引导、重点服务,也在以脚步铿锵、以心中使命、以肩上担当生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许多关于成长和积淀的故事正在发生。忙碌的身影步履不停,他们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志愿者余李琛:温暖一平方



18岁的余李琛是“暖冬行动”38名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新年第一天,她的工作是与同伴们共同协助做好省外返蚌旅客的健康码、行程码“二码联查”和核酸检测引导。


对在校生活扫了一学期“安康码”的她来说,相关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已是再熟悉不过。迎着列车进站铃声,余李琛迅速整理好又被寒风吹翻了个儿的铁路志愿者工作牌,在分流通道引导出站的省外返蚌旅客有序验码、顺畅检测。

 

挑着麻袋的务工人员,拉着行李箱的青年学生,家人搀扶下乐呵呵的老人……从上午9:00到傍晚17:00,8小时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余李琛陆续收到了许多点头致意,也知道每一双眼睛都无比热切地渴望着家的方向,她所能做的就是结合不同核验窗口的具体分工和实时客流,把旅客组织好,尽量避免大家多次排队。


半天时间里,余李琛只主动“休息”过一回,不间断地解释说明让她的口罩里积了厚厚潮气,冷冷地“糊”在脸上、简直张不开嘴。匆匆去志愿者服务点换上新口罩,余李琛又匆匆折回了岗位——她站立的地方不过一平方,但她深知自己脚下这一平方的使命和意义,特别是在出站口看到前来接站的亲友与到站旅客相会时,她仿佛正参与着他们的幸福。


志愿者黄申卓凡:更爱具体的人



正月初六,志愿者黄申卓凡被安排在安检区,协助做好客流集中进站时段的秩序维护。以安检口为圆心,以安检机传送带到疑似物品处置台的距离为半径,然而工作中的黄申卓凡“画”出的并不总是规整圆形——遇见行李物品较多或行动不便的重点旅客,他总是从安检机传送带的另一端主动拎起包裹,上了扶梯,穿过候车室,直至把旅客送到站台……


黄申卓凡已记不清一天内在安检区与候车室间往返过多少次,尽管有扶梯,这个20岁的年轻人还是喜欢走楼梯回岗位:“三两步就到安检口了,更快”。

 

细细捆扎的小磨香油、家人熬煮的驱寒药茶、保温桶里的野生鱼汤……春节假期的尾巴上,黄申卓凡拎扛过不少形态各异的大小行李,听到了许多幸福的“埋怨”,更感受到了这些行李背后藏着的“同款”不舍和牵挂。“好好学”、“想吃什么”、“钱不够就说”……


父母熟悉的背影和熟悉的忙碌在他眼前晃动起来,很快,大二的他也要返校了。志愿服务不仅让黄申卓凡对《铁路旅客乘车须知》等相关知识有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让他对医学院老师曾多次提及的“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志愿者首先是奉献者,每件小事都是最大的小事。


志愿者唐勐:让爱听得见



耳边是出站口日间的嘈杂,有风不时吹动身后核酸检测采样点的帐篷篷布。目光相对那一刻,唐勐终于确定,眼前这两名从北京返蚌的旅客是语言、听力障碍患者。扭头看看不远处张贴的《关于扎实做好省外务工返蚌人员新冠肺炎疫情管控工作的通知》,他犯了难——“从正在发生疫情地区所在市返蚌的务工人员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抵蚌后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健康监测14天”该怎么“说”呢?看到前方又有到站下车的旅客走来,一时情急,他张开双臂:“请稍等”,尾音却不自信地落下。这时,有手机递过来:是手写输入界面。

 

这是一次特殊却毫无障碍的“笔谈”。提醒配合“二码联查”、如何排队核酸检测、128路公交车部分站点返程不停靠……语言的归总并非世界自身的全然投映,虽然听不见也说不出,这些语言、听力障碍患者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感知,始终以更加敏锐的目光精心抚平生活的每一处肌理,熨帖每一处细微,是“手”的温度,更是心的温度。


“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和“谢谢”是唐勐新学会的两句手语,道别时,他伸出右手大拇指,关节向掌心内弯曲了两下。隔着口罩,尽管看不到彼此表情,对视的眼眸里,依然有圆月升起。


志愿者孙甜甜:为了那些期盼的目光



铺盖卷、小推车,孙甜甜至今难忘那对乘坐T112次列车去开封的老夫妇。票是儿子直接从网上订的,老两口只记得到站时间是“五点多”,以及电话那头儿子言之凿凿的“现在坐车不取票”。几号车厢?啥座位号?稀里糊涂坐电梯来到二楼,老两口慌了神,赶忙攥着身份证来到服务台。


查询具体信息后,孙甜甜递上字条,对乘车细节一番叮嘱,才发现老两口并不识字。“年纪大了走哪儿都麻烦人,闺女别忙了”。不想给孙甜甜“添麻烦”,又怕把这趟车“听丢了”,老两口干脆坐到了检票闸机旁,孙甜甜见状,鼻子一酸:“地上凉,咱去座位上等吧”。

 

翻开孙甜甜的工作日志,这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准毕业生的“关键词”不仅有《一种微靶型X射线管阳极散热结构》、《一种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n-射线的甄别方法》、《基于NSCT-SCM的X射线差分相位衬度图像融合方案》,还记下了“河南洪灾应急救援”、“关爱失独家庭志愿服务”、“爱心伴成长‘小候鸟’守护项目”,以及这对老夫妇席地而坐的背影。


作为多次踊跃投身“暖冬行动”的“熟面孔”,穿梭于专业理性与生命感性间,她常常在志愿服务中体会到“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也往往在点滴琐事间愈发理解了志愿服务因何存在。


志愿者马稚钦:走向行动生活



草草咽下新年的饺子,接过出门前爸爸递来的斜挎包,半是兴奋,半是忐忑,马稚钦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志愿服务。一个尚未正式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能处理好遇见的各种突如其来吗?尽管脑子里把岗前培训时密密麻麻记下的工作要点“捋了又捋”,穿上“小甜橙”志愿者马甲的那一刻,他还是体会到了责任的重量。

 

有多重呢?或许就像在电梯口迎面遇上的那些大件行李,必须上前搭把手,才踏实。21寸显像管电视机、断了只肩带的编织袋、几床尽管勒成“豆腐块”但分量不减的厚冬被……马稚钦总是主动接过来,扛上肩,直到稳稳放下,他还从服务台借来宽胶带,重新加固好了两只装满鸡蛋的桶。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怕做不好”,到“怕没帮上忙”,马稚钦意识到,尝试就是成长。“小娃儿吃个苹果”、“多谢晒你呀靓仔”……旅客感谢他,他却觉得更该感谢旅客,是他们让他的天地逐渐朗润、开阔了起来。


这一天,马稚钦婉言谢绝了三瓶饮料、一提砂糖橘,还有其实他平时也爱吃的薯片。唯一收下的,是在帮一位老人搬运行李后,老人主动伸出的右手:“所有美好的品质,全靠你们来传承了”。马稚钦握住老人的手,紧紧地,像一个承诺。


2022年春运即将结束,“小甜橙”们又将重返各自的工作、生活。这些即将远行的种子或许依然会渴望前进道路上的“更快、更高、更强”,但也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在热爱或被需要的领域创造新的意义。

 

于是风景铺陈而出,向着可能的尽头。

【责任编辑:曹竞】

郭相颖:守了大足石刻50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15 10:05:57

【青年范儿·心理课】拖拉一点也无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14 16:45:29

元宵节是如何成为“中国式狂欢节”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15 10:05:54

故乡年味来自舌尖上的记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07 17:28:06

中美音乐人创作冬奥公益歌曲《燃烧的冬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06 22:53:00

诗文画中国 | 一带一路上的温暖瞬间—《潮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1-27 1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