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创历史!中国钢架雪车斩获首枚奥运奖牌!北理工科技助力“雪上飞车”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2022年02月16日

2月11日晚

北京冬奥会

男子钢架雪车决赛

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落下帷幕

中国选手闫文港喜获铜牌

这是中国选手在冬奥会历史上获得的

首枚雪车雪橇项目奖牌

另一位中国选手殷正刷新了赛道出发纪录

在比赛中排名第五





闫文港,1997年出生,中国男子钢架雪车运动员。2021年11月19日,获2021年钢架雪车世界杯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站男子钢架雪车第17名。



钢架雪车



钢架雪车(Skeleton,俯式冰撬、平底雪橇),雪上项目,1928年圣莫里茨冬季奥运会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钢架雪车由铅块加重的钢架、两根管状滑行钢刃、车身两侧的推车扶手和缓冲器组成。出发时,运动员着紧身服、戴钢盔、踩钉鞋,抓住扶手爆发式起跑,沿冰轨推动钢架获得最大初始速度,跃入钢架调整体态,直面前方俯身滑行。

钢架雪车项目最高时速超过130公里,完全依靠运动员推车起跑惯性、场地落差变化实现,为保持高速滑行,运动员轻易不触碰赛道改变滑行轨迹。没有任何转向和制动装置的钢架雪车项目,无论训练、比赛都容易受伤。

钢架雪车项目在国外有超过100年的发展历史,而中国6年多前才组建国家队。




比赛地点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别名“雪游龙”,是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钢架雪车项目比赛场地。场馆共有16个角度、坡度不同的弯道,2020年10月赛道制冰完成后,迎来国家队入驻训练,成为北京冬奥会首个国家队入驻训练的竞赛场馆。


男子钢架雪车项目中

运动员在出发阶段和弯道处的技术动作

以及全程的配速尤为重要

非常考验运动员观察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



为了帮助中国队

更加精准地找到不足

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

霍波教授团队2021年1月至3月

跟随国家雪车雪橇队

为其日常训练和测试赛

提供有力的科研技术服务

下面官微君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北理工科技助力中国“雪上飞车”



在备战北京冬奥的过程中,北理工科研团队针对国家雪车队国家钢架雪车队的技术需求和项目特点,聚焦运动员在出发段、弯道段的运动表现进行测试和分析,并基于三维动作捕捉、自动姿态识别和超宽带等技术,实现了出发段及弯道段雪车雪橇的运动分析、出发段运动员的姿态运动学和人体动力学分析;基于视频整合及深度学习技术,应用监控视频进行了运动员全程滑行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01

出发,就要“先声夺人”!


在钢架雪车和雪车项目中,出发阶段的用时是影响最终成绩的关键因素。为了详尽地分析运动员在出发段的技术特点,北理工科研团队在钢架雪车出发点赛道两侧架设了高速相机,对运动员起跑阶段、中途跑阶段和上撬阶段的动作进行记录,并通过系统重建出运动员三维运动模型,详尽地分析运动员在出发段的技术特点,为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起跑阶段关键技术动作提供直观信息和数据依据。


北理工科研团队在雪车出发段布置的高速相机

在钢架雪车项目的出发阶段,运动员极容易出现“拉撬减速”情况。为此,科研团队在钢架雪车和赛道护栏上分别安装了传感器,准确获取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信息,精准分析运动员对雪橇的推拉情况,进而对推撬训练进行反馈,有力提升训练成效。


国家钢架雪车队运动员步态参数



02

过弯,滑出“最优轨迹”!


钢架雪车和雪车在滑行过程中,弯道的轨迹选择和入弯出弯时刻都对比赛成绩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运动员掌握高超的弯道技术,可以减少与滑道两侧护栏的碰撞,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高速相机抓拍的雪车碰壁情况

针对该技术环节的提升,北理工科研团队通过在弯道两端架设高速相机,有效捕捉运动员在训练和测试比赛中的入弯、出弯情况,并科学计算出弯道的运动学参数,帮助运动员和教练员有效调整入弯轨迹,找到“最优轨迹”,提升比赛成绩。


北理工科研团队在弯道架设的高速相机



03

滑行,全程“一目了然”!


作为冬季运动中速度最高的项目之一,钢架雪车和雪车的滑行速度可达150千米/小时,一次滑行时间大约在1分钟,因此有效训练过程可谓“一闪而过”,要在这样高速的过程中开展有效训练,本身就具有极高难度。


针对钢架雪车和雪车项目的全程技术分析系统


北理工科研团队成员与国家队教练员合影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训练效率,对钢架雪车和雪车运动员的全程配速和运动表现进行科学评价分析,北理工科研团队建立了视频拼接、雪车识别和运动分析系统,该系统可将运动员滑行过程的沿途视频进行拼接整合,自动识别视频中的雪车运动过程,解算出运动参数,并建立了直观界面,帮助教练员、运动员“一目了然”地分析运动过程,有效提升比赛成绩。





传承红色基因

北理工人矢志强国

把优秀科技成果书写在奥运赛场

以科技自立自强,助力精彩冬奥!

【责任编辑:曹竞】

郭相颖:守了大足石刻50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15 10:05:57

【青年范儿·心理课】拖拉一点也无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14 16:45:29

元宵节是如何成为“中国式狂欢节”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15 10:05:54

故乡年味来自舌尖上的记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07 17:28:06

中美音乐人创作冬奥公益歌曲《燃烧的冬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06 22:53:00

诗文画中国 | 一带一路上的温暖瞬间—《潮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1-27 18: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