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跨越三十多年的支教接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9月04日

宁蒗宁海民族中学海安4班的班主任谢友军在教室里上课。来支教的海安老师要适应当地的高原气候和生活习惯。谢友军刚到宁蒗时,因为海拔高,爬坡喘不过气,现在可以在操场跑两圈了。

过去,宁海县办学条件艰苦,海安支教老师和当地教师一样住着用木板隔开的简易宿舍、喝着浑浊的水,常常因变压器跳闸而用不上电,但他们仍坚持不懈,辛勤耕耘。如今,当地办学条件早已大大改善。上半图为20世纪90年代的宁海民族中学;下半图为宁海民族中学新貌。

新华社发

上半图为1999年9月,海安老师王霖伯在宁蒗宁海民族中学高27班教室过中秋节;下半图为2021年4月23日,王霖伯在宁蒗二中高103教室上课。

新华社发

宁海民族中学第三届“海安班”学生苏文杰展示不久前收到的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

在宁海民族中学,海安老师王拥军(右四)作为化学备课组组长和同事一起备课。

宁海民族中学海安4班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

宁蒗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幸福家园一瞥。

又是一年开学季。俗称“小凉山”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迎来了20多位背着行囊的支教老师。他们来自2000多公里之外的江苏省海安市,和同学们在校园相聚。

在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偏远山区,海安老师是群众心中的“金字招牌”,他们的支教行动则是跨越30多年的“宁海之约”——1988年至今,江苏海安的10批、285人次教师接力支教帮扶。

走进宁海民族中学,一块“江苏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引人瞩目。在当地群众心中,这是一座跨越山海、团结进步的丰碑。

在宁蒗,从县城到偏远农村,从易地扶贫搬迁点到中小学、幼儿园,都能遇到受益于海安教师、走出大山后又回来建设家乡的人。

在宁蒗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幸福家园,紫玛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卢云花是6600多名搬迁群众安家发展的“主心骨”。“要是没有海安老师,我也不可能站在这里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她说。

30多年来,海安支教老师克服高原气候、人地生疏、语言障碍、生活习惯等困难,累计为宁蒗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大、中专生1万多名,为宁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书写着东西部教育帮扶的时代传奇。

本版照片除标注外均为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

【责任编辑:任昊】

《江姐》2021版首演,经典民族歌剧“新”在哪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2 17:19:00

欧阳立安传记出版 从上海滩走向共产国际的小革命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2 17:18:57

古代几月开学,考试多不多,什么时候放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31 15:48:25

那个相似的句子是同路人的标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31 15:48:17

“冒犯”过后,脱口秀是一门共情的艺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31 17:48:08

孙俪:埋在办公室里的“大女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8 19:28:52

从乐山到舟山,走一趟跨越2300公里的美食研学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8 17:08:08

《盛宴》:没有物质烦恼的婚姻,就坚不可摧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8 14: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