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蔡徐坤专辑卖了8000万“赊”了一半歌,工作室道歉,错的到底是什么

作者:采芑 来源:上观新闻2021年09月01日

在被媒体指出新专辑卖出8000万元,但发售4个月后仍有6首歌未“交付”后,8月30日上午,蔡徐坤个人专辑《迷》的剩余歌曲连夜上线。但网友争议没有平息。

有律师认为,无论是蔡徐坤工作室的宣传微博还是音乐平台的售卖页面,均未明确告知或提示消费者该产品“先收费、后期交付”,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8月31日下午,蔡徐坤工作室发出“致歉信”称,“工作室深刻认识到专辑发售之初,未尽到提前以显著方式提醒告知全部歌曲上线时间的义务,对此向消费者诚恳致歉,未来将更严格地按照相关规定完善专辑的消费提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与“致歉信”一起发出的还有一封“致全体粉丝的信”,呼吁粉丝文明、理性追星,“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攻击、争辩、谩骂、互撕、对立拉踩、私信骚扰等不理智行为;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控赞、刷屏等行为,尊重媒体和网友的舆论监督权;请勿对相关媒体进行任何形式的指控、揣测、谩骂攻击……”,“保持理性思考、积极传播正能量”。

作为传统流行音乐时代的听众,着实不解“赊歌”的操作。一张专辑既已完成,以完整形态发布,理所应当。假使只做好了若干首歌,不够一张专辑的量,传统唱片时代就有单曲概念;以数字音乐形式发行单曲,更为便捷。若“攒”出三四首歌,唱片业也有迷你专辑(mini album)发行的方式。预售整张专辑,却长达数个月没有上线完整曲目,何不先以单曲或迷你专辑的形式发行?

面对外界质疑,蔡徐坤粉丝举出多位其他音乐人的例子,证明此类“先买专辑再等歌”的销售宣发模式,如今并不鲜见,其中不乏林俊杰这样的传统歌手。也有粉丝晒出《迷》的预售图片和新闻截图说明,逐步“解锁”是既定策略,粉丝早已知晓,并无“欺骗”。这则7月初发布的报道指出,即便到(7月17日蔡徐坤北京)演唱会“官宣”为止,整张专辑只有4首作品与大众正式见面,蔡徐坤对此的解释是——“为什么我没有公开地说,哪一天要发哪首歌?……如果把这些讲得很清楚,就不符合‘迷’这个概念了”,“专辑里有些歌,我觉得需要和MV一起呈现,有些歌可能在舞台上首演会更好”。

公允地说,从音乐制作角度而言,《迷》专辑的设想有一定合理性。流行音乐专辑的呈现形态和欣赏形式随着载体、介质的变化而发展,比如有A面、B面之分的磁带时代,产生了A面主打歌、B面非主打歌的通行做法,也有听众对某张专辑的B面非主打歌情有独钟;到了CD时代,一张专辑可以从头听到尾,不再需要翻面,一些概念专辑引入了intro(引子)、interlude(插曲)、outro(收尾曲)等纯音乐曲目,一般时长较短,有的甚至只有十几秒,并非专辑正式曲目。

再到数字音乐时代,专辑发布不再受到实体介质限制,传播形式与呈现形态亦随之发生变化。有的歌手通过推迟专辑中其他歌曲发布时间的手段,延长主打歌的曝光期;有的歌手选择释出一首歌的某一部分制造“悬念”,先声夺人。为什么蔡徐坤的这张专辑引发如此大的争议?“赊”的那一半歌,到底是“割韭菜”还是概念营造、传播考量?

有业内人士认为,争议的产生恰恰证明,卖了8000万元的专辑是一种“圈内自萌”“数据竞赛”,当下的流行音乐缺乏真正的音乐评论和大众欣赏。

在蔡徐坤工作室的致歉信下,有人评论,“粉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倒也没什么可说的,大多数人(一般网友)都没买他的专辑,不过这种卖歌方式确实不可取。”有人反驳,“所以蔡(徐坤)的歌就只是卖给粉丝听的?”

概念要站得住脚,靠的是作品本身的质量。选秀出身的蔡徐坤自出道以来,逐步“包办”自己作品的作曲、作词、歌曲制作乃至MV拍摄,是粉丝引以为傲的“原创音乐人”。但如果专业的乐评丧失空间,流行音乐沦为粉丝“氪金”的度量表,这样的“原创音乐人”还有多少值得骄傲的地方?

【责任编辑:李丹萍】

孙俪:埋在办公室里的“大女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8 19:28:52

从乐山到舟山,走一趟跨越2300公里的美食研学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8 17:08:08

《盛宴》:没有物质烦恼的婚姻,就坚不可摧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8 14:08:45

电影《柳青》:扎根大地,仰望星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6 23:50:36

去过“退稿图书馆”的人,会变得幸运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7 13:13:35

“大尺度”的《扫黑风暴》,再次印证真实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6 13:07:25

《闪耀的平凡:青春接力》探访复兴号背后的工程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8-12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