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哲敏先生“外出”了 留下奋斗一生的爆炸力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8月25日,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当天,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一条“郑哲敏先生‘外出’了”的消息引发无数网友泪目,这是一位网友在郑老办公室门口所拍摄的照片,门口标注“外出”字样。如今,他再也回不来了,留下奋斗并钟爱一生的爆炸力学。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当天发讣告称,该所原所长郑哲敏院士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促进形成完备的爆炸力学学科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核爆炸、穿甲破甲及钻地核爆弹等重要国防应用。他建立了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武器设计与武器效应评估提供了力学基础。他开辟了爆炸成形、爆炸筑堤等关键技术领域,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的核心难题。
1924年10月,郑哲敏院士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3年至1947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及机械工程系学习,获工程学学士学位。
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二年,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迁回北京清华园,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师钱伟长教授,并最终选择力学作为自己的终身研究方向。1948年8月,在钱伟长等人的联名推荐之下,他踏上了赴美留学的旅程,也遇到了另一位影响他一生的老师——钱学森。
“他们教了我很多科研精神、研究方法和做人的原则,让我终身受益。”郑哲敏曾在采访时说。
1955年,刚刚被美国政府解禁的郑哲敏准备起程归国,当时还被软禁的钱学森叮嘱他:“回国后,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不一定是尖端的,哪怕是测量管道水的流动也可以做。”
回国后,郑哲敏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需求,一直在调整着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爆炸力学,就是为了国家的需求而设立的。
他生前曾说,“虽然爆炸力学是一个全新领域,但国家需要,我当然义不容辞。”
科研同行这样评价他的贡献:郑哲敏院士找到了爆炸中能量释放的科学规律,从而“驯服”了炸药,并利用这种威力巨大的能量,解决了很多工程难题,在爆炸领域开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
来自中科院力学所的资料显示,郑哲敏院士是我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作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的执委,在中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他参加了新中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他在总体把握中国力学学科发展方向的同时,积极倡导、组织和参与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环境力学、海洋工程力学、灾害力学、非线性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为推动中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这些荣誉和称赞,淡泊名利的郑哲敏,往往一笑了之。
2013年1月,郑哲敏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但就在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的前一天,他是还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拎着包来中科院力学所上班了。
他曾说:“我从过去走到现在,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路线。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富国强民的愿望。”
郑哲敏院士是中科院力学所第二任所长,他秉承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办所理念。同事们对老先生的评价是,他热爱祖国、献身科研,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提携后学。
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戴兰宏说,上世纪90年代自己刚到力学所读研究生,有一次郑老与青年学生座谈时就说,有些研究人员,经常一来就把办公室的门关上,这样不好,他本人就经常把办公室的大门打开,便于交流。
如今,郑哲敏办公室的大门关上了,而这扇门的主人再也回不来了。有网友说,郑先生只是“外出”,他给中国人留下的爆炸力学还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