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记者亲历五次阅兵:我是阅兵前唯一横穿长安街的人

发布时间:2017-07-30 10:00 来源:北京时间 

    王建民拍摄的《碧空银花》。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新华社记者亲历五次阅兵:我是阅兵前唯一横穿长安街的人

    1981年9月,河北张家口的草原上,几千名空降兵从高空降落,银白色的降落伞在蓝天映衬下,天空如同开满了银色的花朵

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军演,实兵演习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这个场景深深地震撼了第一次参加阅兵拍摄的新华社摄影师王建民,他激动地用镜头记录了这个场景,并给作品命名为“碧空银花”。

    1981年、1984年、1999年、2009年、2015年,如今,63岁的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建民已经参加过五次阅兵拍摄,家中一面墙上挂满了他历次阅兵的“得意之作”,另一面墙上则挂满了数百张采访各种活动的记者证。

    新华社在对他的介绍中称,“至今,他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一直与国家和军队重大事件紧密相连,他的经历和照片背后的故事足以构成一部图说历史。”

    目前,王建民正在筹备个人摄影展,照片选自他一生拍摄的70多万张照片,其中不乏阅兵照片中的精品。

    “见证了新中国军事一步步的发展吧”,王建民如此总结自己参加的五次阅兵。

    王建民家中挂满了他历次采访的证件。图/贺世茂

    谈阅兵

    拍领导人特写要拍出大国风采

    1999年和2009年的两次阅兵仪式上,王建民负责在先导车上拍摄领导人阅兵的特写。

    王建民对北京时间(微信号:btime007)回忆,先导车是一辆敞篷红旗车,车上有差不多七八个摄影摄像记者。“99年我拿着三台照相机站在先导车上,既要找到合适的位置,还不能干扰同行工作。”

    对王建民来说,在拥挤的先导车上找到位置并不是最困难的,最难的在于捕捉到阅兵首长最好的瞬间。

    “特写镜头不好拍,关键要抓住阅兵的气势和首长的神情,一个画面里要能装进更多的W(注:术语,表示新闻要素),比如天安门前、长安街上、阅兵时刻等,要把大国风采的感觉拍出来。”

    “说是要拍最好的,但你拍的再好,后面也可能会有更好的瞬间。所以要一直拍一直拍,从金水桥到北京站口附近折返点这几千米的距离,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虽然任务艰巨,王建民两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2009年阅兵时,王建民还在拍摄完阅兵特写后,穿越长安街登上大会堂北侧的高架车,继续拍摄高角度画面,“2009年国庆,我是阅兵前横穿过长安街的唯一一人。”

    当时的各大媒体头版头条,用的几乎都是他的照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迎门大厅悬挂的领导人阅兵照片,一半出自王建民之手。

    谈训练

    受阅士兵每人至少穿坏两双皮鞋

    除了领导人,受阅官兵也是王建民拍摄的重点。

    每次阅兵,王建民都会提前几个月来到阅兵村,提前采访受阅部队、拍摄士兵训练情况。

    “训练确实苦,特别是夏天训练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晒脱了皮,一层又一层。”王建民说,虽然苦,但从官兵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坚持、负责、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用镜头做记录,以特殊的语言方式将这份感受传递给读者。

    在2009年的一张照片里,站军姿的女兵由于天气炎热大量出汗,汗水冲掉了涂抹的防晒霜,在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痕迹。

    烈日灼人,但女兵纹丝不动,脸上透着坚毅。资料图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王建民早在三月就来到受阅部队训练场采访。那时候阅兵村还没搭建,但很多部队的训练早就开始了。

    “阅兵村建好后举行了开营仪式和誓师大会,当时真的是红旗招展歌声嘹亮,部队精气神十足,热情特别高”。

    王建民回忆,开营之后就开始大规模训练了,先是单兵训练,要求站得正走得直,站功、步伐、姿态都要好。

    针对一些体型存在问题的士兵还有特别的训练科目,比如背十字架矫正驼背,脖子别针防止头歪。后面是排面训练、方队训练、合练,持续半年之久。

    “那时候都是从早走到黑,风雨无阻,好像有统计说至少每人踢坏了两双鞋子。”王建民有一天去阅兵村采访,正好看到部队安排的修鞋匠在修理穿坏的皮鞋,“成百上千的鞋堆在那儿确实太震撼了”。

    王建民用镜头一一记录下来,“大家看到的都是阅兵时走的多么整齐,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为了这一天付出了多少汗水”。

    谈作品

    印象深刻的副军长和爱笑女兵

    参加五次阅兵拍摄,一些作品在王建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1年,上千名空降兵们从百米高空落下,这是阅兵前的实兵演习。当时拍摄的一张名为“碧空银花”的照片,成了王建民的得意之作。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阅兵拍摄。”很快,他的镜头拉到阅兵场上。这支空军部队的带队人是副军长李良辉,作为一名副军长,他和战士一起行动,演习时和士兵一起从高空跳下,阅兵时作为排头兵带队走过主席台。

    “那时候空降兵穿上了紧身翻领夹克,特别精神,军事动作非常漂亮。”

    阅兵之后,这名最年轻的副军长成了全军的偶像。此后王建民多次采访过李良辉,2009年阅兵,还邀请他到阅兵村看望老部队。

    1984年,被称为“天下第一兵”的三军仪仗队旗手程志强,让王建民一直非常敬佩。“程志强块头很大,嗓门洪亮,步伐坚定。当时三军仪仗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仪仗队,他们的旗手自然也就成了天下第一兵。 ”除了军事素质过硬,程志强还多才多艺。没有读过大学的他,编写了很多仪仗队司礼教材。“现在退休的程志强唱歌谱曲写书法演讲无一不通,几乎是个全才。 ”

    除了阅兵名人,很多普通士兵也给王建民留下深刻印象。

    2009年阅兵中,我国首批16名歼击机女飞行员驾驶国产飞机,编队拉烟飞过天安门广场,成为阅兵的一大亮点。王建民拍摄的一张女飞行员甜蜜一笑的照片,在网上被广泛传播。

    王建民对这个女飞行员最深的印象,就是她永远保持的笑容。资料图

    “那时候女战斗机飞行员第一次参加受阅,受到很多人关注,媒体采访也特别多。当时我过去采访的时候,她们已经被很多媒体轰炸过了,加上训练强度比较大,女兵们普遍都没什么精神。但张博总是一副高高兴兴、甜甜美美的样子。 ”

    后来,雅安地震时王建民到灾区采访,又一次遇到了正参与救援的张博,“当时一下子就认出她了”。

    谈心得

    阅兵装备是国家国力的象征

    五次阅兵,王建民见证了中国军队三十多年的发展变迁。装备从高炮坦克到飞机导弹,一轮轮更新淘汰;军装从“三块红”到“85式”、“97式”、“07式”,一步一步越来越好。

    “每次阅兵阵容实际体现的是国家国力,国家强大了,装备自然就好了。”

    “1981年阅兵时,士兵们穿的还是“三块红”(老式草绿色军装,帽徽是一个红五星,衣领上缀两个对称的红领章,被称为“三块红”),最震撼的装备是一排排高炮。到了1984年,军装换成了最新的“85式”,战略导弹部队也开始亮相。到了99年、09年、15年,新式军服就更漂亮也更专业了,各种国产武器装备也相继亮相,空军、导弹应有尽有。”王建民对北京时间(微信号:btime007)说。

    谈起起历次阅兵的装备变迁,他满满的都是自豪。“这些新式装备代表着祖国强大的实力,它们对国人是鼓舞,对敌人是威慑。 ”

 

    “别看离上次阅兵只过去两年,今年再阅兵的话,肯定会有很多新式武器亮相。 ”对于即将到来的八一阅兵,王建民信心满满。

来源:北京时间

【责任编辑:杨威】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