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2017年度百所高校大学生寻访徐霞客足迹活动-- >> 媒体聚焦
APP下载

古村落保护:乡愁的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2017-05-25 11:12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 李璐

    四月的清晨,犬吠声穿过微凉的薄雾,隐匿在许家山深处。铜板石层层叠叠,铺成通幽小路,遇到溪流,就画成长弧拼接成石桥。斑驳的石块垒成高低错落的房屋,偶有倒塌的墙壁、石块在一旁随意堆砌。树林深处有一间老屋,门口坐着位戴斗笠的阿婆。她背靠木门,面朝小路,反复揉搓着茶叶。阿婆牙齿掉光后双唇抿笑,招呼路人进屋喝茶。

    采茶、杀青、揉捻、干燥,在制茶的四道工序中,最关键的要属揉捻——把未干燥的茶青揉成条状。这种制茶古法更利于茶叶的干燥、防止茶气散失。手工搓茶现在已不多见,而在有700年历史的宁海县茶园乡许家山,依旧沿用着这种传统工艺。这里人世世代代都吃这样的茶。

    岁月留下的不仅是许家山的历史,还有它的样貌。2010年,许家山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现在已经是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许家山仍保留原貌。“五百年前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还是什么样。” 茶院乡团委书记戴伸一如是说。这个大学就读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的联村干部,对许家山的一草一木、一家一户都了如指掌。

    土地分散让机械化作业无法在许家山广泛推行。直到今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依旧是当地最普遍的耕田方式。

    生在许家山的叶府真将犁辕套上牛身、拉直犁架,犁头深深插入泥土。他赶着大黄牛向前走,犁刃划破土地,湿热的红泥便翻涌上来,成为易于播种的松软土壤。叶大叔擦了擦帽檐下的汗:“小时候我爸就这么教我的,一直这么犁地,习惯了。”

    许家山还坚持着最原始的饮食习惯。在仅有一两间的手工作坊里,村民们捣麻糍、酿番薯烧、做农嫁十二碗……都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手艺。

    手工麻糍制作工序繁多。清明前后需采集松花粉,晒干。最好的采粉期只有短短七天。艾草要采集刚冒出芽的,这样才不至于苦口。前一天夜里12时将艾草捣碎,并将糯米用石磨推碾成粉,清晨7时开始烧火蒸熟,9时将糯米与艾草碎捣匀,最后推平切片,撒上松花粉,到下午才能吃上软糯的麻糍。“人力效率十分低下。”戴伸一一边帮着撒浅黄色花粉一边介绍。这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慢慢凸显出与当下生活的“格格不入”。

    “原生态制作味道好,但成本高,产量低,挣不到钱。久而久之,小作坊也不愿意做麻糍了,纷纷到城里打工,许家山现在只有这一家作坊还在艰难维持。”戴伸一拿起一块麻糍准备往嘴里送,却又放回到案板上。他很担心传统工艺就此消失:“番薯烧酿造也是一样。酒好不好就看两点,度数和上头。许家山的番薯烧纯度可达57度,喝完一点都不上头,这是古法酿酒才有的好品质。但人工酿制时间长,价格高,人们宁愿拿同样的钱去买品质一般但名气更大的酒。”由此,古法番薯烧的生存也是越来越困难。

    更加捉襟见肘的,是修缮古建筑的技术问题难以解决。宁波简称甬,许家山是浙东地区石屋的典范,拥有典型的甬派建筑。“它不像徽派建筑那样分布广泛。因为太少,少到不受重视,研究甬派建筑的专家基本没有。” 戴伸一摸着石墙缓缓说到,“之前也有专家来考察过,但功利心太强,看十天就走,根本没有深入了解,给出的修缮方案也是随意嫁接徽派建筑。”

    传统房屋的保留岌岌可危。当初因为地处偏僻,村民因贫修不起新房,这些石头房屋才得以保留。如今,随着外出打工村民增多、经济状况好转,村民觉得高楼大厦才是富裕。越来越多返乡年轻人想把破旧的老房子推倒,重新修建装修精美的小洋房。

    一边是村民想重修旧房子,另一边是文物保护迫在眉睫,这让以戴伸一为代表的村干部伤透了脑筋。村干部们奔波于意欲建新房的村民各家做思想工作,直到他们放弃拆除老屋的念头为止;不断鼓励小作坊继续生产,探索建立许家山自己的品牌;为了保护老石路,村里暂时停止安装排水管道,等待能避免开挖原有石路的方案……“现在没有能力修缮,那就不去动它,保持原貌,等技术成熟了再开发。不能为了发展,把老东西整成四不像,许家山的墙壁上怎么可以贴满跟马赛克一样的瓷砖呢!”戴伸一说。

    村子的灵魂不仅在物,还在人。戴伸一认为,老一辈人是宁海的记忆,“保留古村落,更多的是要保留村子里的人,他们是活态的文化。”

    独居在深镇的龙宫村的陈林科曾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如今已经85岁的他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都住在宁波。陈爷爷退伍之后便返乡工作,在一个建于清嘉庆年间,曾被用作药店的老宅子里一住就是几十年,不愿离开。“我一个人住家里很开心,儿子叫我到宁波的敬老院去,我不愿意,在家里自在。”他白须及胸,灰蓝色汗衫皱巴巴的,却没有一丝油渍,“这是我的家啊,我喜欢。”

    但村子里不能只有老人,要焕发新的活力需要年轻人的身影。“年轻人不愿回来无非就是觉得在外收入高、生活便捷。如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他们肯定会回来。” 戴伸一迫切希望年轻人可以回乡,“现在许家山古村落的外围在修建新村,住宿条件很好,生活条件便利。再加上高端民宿的发展,带动村内的旅游,有钱赚了,年轻人就会留下,像捣麻糍、酿番薯烧这种手艺自然会有人愿意传下去。”

    林深云起处的许家山,三月种紫云阴,四月犁田,五月种水稻,六月初埋番薯,七月除草,九月种油菜,十月收获,十二月杀猪酿酒备年货,一月游子返乡与家人团聚。年复一年,一直如此。戴伸一说,“古村落最好的旅游方式,就是坐在小板凳上,听老人讲故事。”(西安交通大学  李璐)

来源:中青在线

【责任编辑:赵建琳】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