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2020
09/27
14:50

上千万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迁徙足迹,折射出脱贫工作的力度和成效

归来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见习记者 李怡 赵丽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采访车行驶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乡间道路上,村庄民房外墙上粉刷的一则广告词映入眼帘:“世界那么大,返乡才是家”。

对于贫困地区的群众来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才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因为家乡贫瘠的土地、不便的交通、落后的教育、稀缺的工作机会都让人看不到希望。

然而,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家乡的路修通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起来了、配套的新学校修好了、产业扶植政策落实了、家门口也有工可打了……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1700多万人。

从背井离乡到返乡归来,上千万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迁徙足迹,折射出脱贫工作的力度和成效。

一个12岁仫佬族女孩的求学迁徙

对于12岁的仫佬族女孩罗雨珊来说,求学的路走得有些曲折。“还不记事时,爸妈就带我离开家乡了。”在罗雨珊的印象中,位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三灵村马寨屯的家,只是个每年过年时才短暂居住的泥坯房。跟随着打工父母的脚步,她去过广东佛山、肇庆等地,最后落脚在肇庆市广宁县古水镇读书、生活。

在异乡求学的日子里,罗雨珊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十。身在异乡,生性开朗的她结交了一帮新的朋友,也有了自己喜欢的学科——英语,她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竞赛得过奖,她的梦想是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翻译官。

2017年11月28日早上,11辆装满家具的货车、9辆载满群众的客车分别从罗城县的11个乡镇出发,把首批入住的420户1800名群众送到仫佬家园,这是当地一个位于县城中心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罗雨珊一家,当时也分得了仫佬家园C区的一套96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套房。

“以前回到村里老家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下雨时雨水滴到我的书桌上,把我的作业本都打湿了。”罗雨珊说,在坚固的新家,再也不会发生这样让人“郁闷”的状况了。

房子的搬迁只是第一步,搬迁户有工作、孩子有学上,才是让老乡们“搬得出、留得住”的关键。

2018年9月,位于仫佬家园内的罗城·深圳实验小学正式投入使用。这所占地30亩的现代化学校,是为解决仫佬家园易地移民安置新区群众子女入学而建的配套项目,也是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建项目,由深圳市提供援助资金2590万元建设。为了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罗城县于2018年通过全县招聘,从130多个报名者中择优录取了27名教师,组成了这所学校的首批教学团队。

“今年过年回家时,我了解到罗城·深圳实验小学建设得很不错,而且听人说教学质量也挺好。”罗雨珊的妈妈唐力说,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和丈夫商量后,她决定今年9月先带罗雨珊回罗城办理转学。

“一开始家长还有些疑虑,担心孩子的学籍能不能对接得上,我跟校方沟通后,学校表示随时来随时能念。”罗雨珊家的帮扶联系人韦洁治说,除了帮罗雨珊落实转学,他还帮唐力介绍了几份工作,经过选择,目前唐力在罗城电商扶贫产业园找了一份包装工的工作。

9月18日,记者在仫佬家园罗雨珊的新家,看到房间已经配上了家具、电器,罗雨珊的房间还按照她本人的想法,贴上了粉红色带着卡通图案的墙纸。

“还没有住进来时,我就天天盼着能早一天住上新家,现在梦想终于实现了。”罗雨珊说,尽管离开原来的学校,跟之前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分别有些小小的失落,但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她觉得“很开心也很骄傲”。

石头缝里找金子成为现实

石漠化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但在罗城县,原本丢荒的大石山成为了当地百姓的“聚宝盆”。

9月17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罗城县四把镇里乐村,只见石头山上漫山遍野地种满了毛葡萄。43岁的里乐村村民韦凤茂是村里第一个发展葡萄种植的人。

从部队转业后,韦凤茂曾在深圳做过3年的保洁工作,2002年,为了照顾父母,他返回家乡。当时,他们一家人守着三亩地,靠种植玉米仅够满足全家人的口粮。

跟兄弟商量后,韦凤茂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附近的大石山上开荒种植毛葡萄。用了近一年时间,两兄弟靠双手,硬是将300多亩的荒山清理了出来,随后他们贷款买来毛葡萄苗,在有泥的石头缝里种下。为了赶在葡萄长高之前搭起架子,韦凤茂兄弟请人一起帮工,又花了一年时间在葡萄园里用石块垒起了2000多座约1米高的石柱。

“每天劳动到晚上,回到家手脚都发软了,坐下都不想起来。”韦凤茂说,当时,全村人都说他是疯子,天天刨荒山纯属吃饱了撑的。然而和身体上的劳累相比,更让韦凤茂焦心的是,因为没有技术,没有果苗,他种植的野生单性毛葡萄品种要7年才挂果,整整9年时间他都处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阶段。

为了建葡萄园,韦凤茂欠下了不少的债务,再加上爱人身患疾病,2015年他们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当地政府给了韦凤茂贴息贷款、技术指导、产业奖补、市场开拓、赠送水泥柱和肥料等支持。2016年这年,韦凤茂终于翻了身,收入达到了16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还成为当地毛葡萄种植的示范户,并带动8户贫困户发展毛葡萄种植。

如今,当地政府还为韦凤茂将产业道路开到了半山腰,汽车可以直接开进了果园里,施肥摘果更加方便了。“现在我种了150亩毛葡萄,今年的产量有30万斤左右。如按每斤一块五算的话,纯利润应该在25万左右。”韦凤茂说。

“近年来,罗城县不断加大对葡萄产业的科技攻关力度。”罗城县水果生产技术指导站站长姚宁介绍说,1998年改良野生单性花毛葡萄品种、试种;2006年发现两性花品种,试种3年后开始在全县推广。现在推广种植的两性花品种“野酿2号”自花授粉,稳产高效。目前,当地还联合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对毛葡萄酒、果汁、果醋饮料产品以及花青素、白藜芦醇等健康物质提取的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提升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的改进,让石头缝里找金子变成了现实,也让越来越多像韦凤茂这样的返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创业致富的门路。据统计,罗城县先后有3800多户贫困户参与毛葡萄种植,从2012年至今,已有1200多户贫困户因种植毛葡萄实现脱贫。

【责任编辑:王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