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用脚板走出根据地

发布时间:2019-07-23 04:2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林 田文生 见习记者 朱彩云

  重庆酉阳县南腰界镇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会师纪念塔。新华社记者 吴壮/摄

  红二、六军团会师路线图。 (资料图片)

  扫一扫 看视频

  扫一扫 看视频

  湘渝黔交界的重庆市酉阳县,有个小镇,名为南腰界。境内层峦叠嶂,人口较多,粮食富足,在军事上有广阔的回旋余地。

  1934年6月,贺龙等率领红三军在这里修整。1934年7月黔东特区成立后,以南腰界为中心陆续建立了17个区苏维埃、1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

  虽然“贺老总”带领的红军队伍只在南腰界停留了4个多月,但给这里留下的是难以磨灭的印记。

  南腰界的红色记忆

  在南腰界镇上有一条红军街,街上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土地庙,在土地庙的侧墙上,至今还保留着80多年前留下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

  这是时任红三军宣传队队长樊哲祥用毛笔抄录在墙的。红军撤离南腰界后,当地百姓用加了盐巴的石灰水填写标语,再用黄泥巴、草木灰和锅烟灰涂抹,才使标语完整保存了下来。

  南腰界人民为何冒着生命危险去保存十大政纲?

  “因为红军来了,大家的日子才过得好了,山里的土匪也不敢来了。”祖辈流传的这些话,南腰界村民池再武一直牢牢记着。红军刚来南腰界时,正是插秧的时节,有红军主动帮农民插秧;红军做了饭会邀请老百姓一起吃,老百姓家做了饭邀请红军,战士们都会摆摆手。

  池再武的大爷爷池宽成和其他几十个当地青年,就是在那时加入了红军。后来,池宽成还担任了南腰界游击大队队长。

  但这支部队并非一路顺遂。史料记载,因为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红二军团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受到重大损失,缩编为红三军,被迫退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之后在湘鄂渝交界的巫山、黔江等地转移,一直到1934年6月进入酉阳南腰界,红三军才得到休整。在南腰界,军队再次有了正常的党的领导,经过重新恢复登记党团员,从3个半党员恢复到493个党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保垒作用发挥出来了。

  穿透85年的时光,尽管其他字样已经变得模糊,但“蘇維”二字依然清晰可辨。当年革命者刻于“红军医院”进门靠左的木板上的这些文字,记载着那段历史。

  在大坝村5组杨氏宗祠内办起的这所“红军医院”相当于红三军的住院部。根据红三军九师医务处长董家龙后来的回忆,这个医院前后治愈了400多名伤病员,包括受伤的红军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

  当年,红军医生和当地草药医生一起,按照祖传的药方,上山采药开展治疗。红军伤员后期康复就由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接回家护理。同时,医院积极宣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道理,“群众就医一般免费医治。”

  在这些苏维埃根据地里,红军和当地百姓有着牢不可破的鱼水般的感情。

  “爷爷杨昌明告诉我,家里当年曾经住了一个排的红军,爷爷他们自己住一间房,腾出两间给红军。”46岁的本地村民杨继川介绍说,“红军自己在食堂吃饭,不在老百姓家里吃,从来不会和老百姓抢饭吃,红军看见没水了,就去‘大水井’帮老百姓挑水,现在这口井也改名为红军井了。”

  “爷爷告诉我,当年的红军非常艰苦,没鞋穿,爷爷就用稻草给他们打草鞋,军民感情更好了,红军每天都把家里扫得干干净净的。”他说。

  秋毫无犯、亲近爱民的作风,让红军很快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信赖。在红三军创建根据地期间,红军战士和百姓同吃同住,不少类似的军民故事在南腰界发生。

  红军街上一位黄大娘,曾在盛夏时节用自制米酒接待红军班长,缓解了水土不服与腹泻问题。当时红军要用钱买米酒,她一直推辞,说“只送不卖,看到红军又送米,又挑水劈柴,心里已经过意不去”。

  可是,红军依然坚持留下1个银元作为报酬,如今这块银元已捐献给文物保护部门。

  猫洞大田上的会师

  红三军到达南腰界一个多月后,1934年7月23日,另一支红军部队——红六军团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开始作为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先遣队突围西征,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这支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等人领导的部队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与红二军团(当时已改称红三军)取得联系。

  对于红六军团的西征任务,贺龙和红三军当时并不知情。一直到1934年10月上旬,贺龙在南腰界一位教书先生家中看到一份国民党报纸,上面刊登了“萧克所部朝川黔边运动”的消息,才知道有一支兄弟部队正在接近。

  10月13日,红三军的几支部队从南腰界出发,分赴秀山、沿河、印江一带游击,以探寻和接应红六军团。贺龙也亲自带领手枪队、侦察队,以吹号联系的方式,到沿河水田坝一带寻找和接应红六军团。

  突破湘、桂等地的重重封锁后,红六军团在崇山峻岭中寻路,向川黔边境迂回前进,在黔北石阡县甘溪乡遭遇敌军主力围困。得知这一消息后,贺龙决定率部南下接应。

  红六军团主力在击退湘桂黔敌军的堵截后,于10月24日抵达贵州印江县木黄镇。当日,贺龙派出的接应部队得知消息,迅速赶到木黄与红六军团会师,并带领红六军团向南腰界进发。

  在向南腰界进发途中,贺龙与红三军作了细致的安排:提前派人把红六军团到南腰界的消息通知红三军司令部,通知红三军分驻川黔边一些地区的部队于26日回南腰界集中;红三军军部、政治部分别组织欢迎队伍和军乐队,在街上贴好小标语、插上小红旗。

  10月26日下午,红三军和红六军团所属部队指战员共8000多人先后到达南腰界,驻满了南腰界附近方圆20里的村村寨寨。在南腰界猫洞大田的土坝上,红旗招展,军号嘹亮。红三军军长贺龙、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等领导人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举行了隆重的会师大会。欢迎的鞭炮从桥头一直放到司令部驻地门口。

  发动湘西攻势

  大部队抵达南腰界的当天下午,两个军团的领导人在红三军司令部驻地——南腰界的余家桶子召开会议。任弼时宣读了党中央为二、六军团会师发来的贺电,并宣布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的决定;红二、六军团统一行动,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总政委。

  贺龙在大会上作了总结发言:“我知道你们的心情,到达这里后想休息一下,按说这是应该的,可是蒋介石不让我们休息。这里的根据地是新近才开辟的,不很巩固。现在可靠的根据地在我们的脚板上,我们还必须去创造更大更可靠的根据地。”

  会上,红二、六军团的指战员讨论中央指示精神,一致赞同二、六军团联合行动的方案,并决定立即展开湘西攻势,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建立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为掩护红二、六军团主力回师湘西,会师大会还宣布了另外一条命令:重新组建黔东独立师,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五十三团团长王光泽调任师长,黔东特委书记段苏权任政委,坚持在黔东根据地活动,巩固革命成果,牵制敌人。

  与敌人周旋近一个月后,黔东独立师东进向主力靠拢,进入秀山县涌洞乡川河盖时突遭敌人拦截。由于迷雾笼罩难辨方位,红军弹尽粮绝,被迫分散突围,师长王光泽不幸被俘。1934年12月21日,王光泽在酉阳龙潭邬家坡英勇就义,时年31岁。

  “川河盖战斗虽然失败,意义却非比寻常。”秀山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喻再华说,黔东独立师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策应了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东进湘西。

  在黔东独立师的掩护下,1935年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主力从南腰界出发,发起湘西攻势,并且在大庸县城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一年之间,红二、六军团由8000多人发展到两万多人。

  湘鄂川黔苏区,北临武汉,南接长沙,既可对红一、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进行有效配合,又直接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湖南军阀何键曾向蒋介石发出了急电,称“情势紧张,全湘震骇”,提出“欲靖川黔,先靖湘西;欲除朱毛,先除萧贺”。

  由于国民党军的持续大规模“围剿”,红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退出湘鄂川黔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经贵州、云南,于1936年6月到达西康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二、六军团与原属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的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22日,在宁夏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南腰界当年简陋的土坝如今已被修建为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广场。广场两边对联写道:“策应长征,军民携手共建根据地;会师仗剑,星火燎原映红苏维埃。”

  本报重庆酉阳7月22日电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