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赶考”路上 西柏坡书写时代答卷

发布时间:2019-04-11 06:4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樊江涛 朱洪园

  扫一扫 看视频

  编者按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矢志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各族人民,开天辟地,建立了新中国,经过艰苦探索,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充分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日前奔赴祖国各地,以蹲点调研的方式走进革命老区,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触摸高新科技,探访火热军营,记录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步伐,讲述普通人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的故事,并以融媒体的方式生动呈现。本报从今天开始陆续刊登记者的蹲点采访报道。

  --------------------------------------

  4月的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春意盎然,岭上春花竞放,岗南水库碧波荡漾……

  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闫文彦站在九月会议旧址前,讲起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召开的座谈会。这位90后自豪地告诉参观者:“我父亲作为西柏坡老党员就参加了这次座谈会,我就是西柏坡村人!”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并在当地召开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他深刻地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提出著名的“赶考”命题,之后“进京赶考”的队伍沿太行山东麓一路北上,于3月25日进驻北平。6个月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而今,中国共产党“赶考”路的起点已是一片新农村的美丽景象:2018年平山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西柏坡镇的5个贫困村摘掉了贫困帽子,西柏坡镇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达9500元……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回答着“赶考”这道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70年后的今天,记者来到西柏坡这个“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探寻中国共产党那颗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

  西柏坡百姓看重这种血肉联系

  站在西柏坡村民建起的二层小楼上望去,这几年村中建起的砖混结构新居鳞次栉比,而在一片新居中,1970年复建的中共中央旧址的土坯房仍散发着隽永而厚重的魅力,西柏坡人对这些旧房子始终保有浓烈而特殊的感情。

  走在村子里,热心的西柏坡人总会介绍起谁是毛泽东同志的房东,谁是刘少奇同志的房东,谁是董必武同志的房东……

  这些世代居住在大山中的普通农民,对中国共产党乃至党的领袖近距离的真切了解,正是始于70多年前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时。

  西柏坡的“房东”们至今还会谈起:当时有警卫战士认为借住的院子里有猪圈、磨盘和鸡窝,不太雅观,请示拆除,毛泽东却说,我们在这里不会太久,老乡还要用呢!

  董必武和夫人何莲芝救助“小房东”闫青海的故事在西柏坡传为美谈。今年74岁的闫青海曾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到北京看望董必武同志,两家的交往至今在继续……

  72岁的西柏坡村老党员闫文进记得,上世纪80年代,担任西柏坡村支书的他和闫青海一起到北京办事,顺便去“串亲戚”。他们看望了曾在西柏坡工作过的甘大姐,甘大姐坚持要留他们在家中吃住。他们提出,想见见当年常和村里联系的一位指导员,甘大姐更是热心联系。

  西柏坡人看重这种鱼水情感,而中国共产党人也同样珍视与西柏坡百姓的血肉联系。

  西柏坡村小小的村史馆,记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个小山村始终不变的关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党的三任总书记都曾来西柏坡考察调研,与西柏坡村民亲切座谈;习近平同志在2008年、2013年先后两次到西柏坡走访看望村里的老党员……

  在西柏坡百姓眼里,加入党组织、成为党员是一件郑重的大事。在西柏坡人心中,共产党员就像一面旗帜,走到哪里都起着引领和带动作用。

  董必武同志在西柏坡的两位“小房东”——闫青海和刘有山——都是村里的老党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岗南水库成为水源地而取缔网箱养鱼时,在西柏坡村,正是刘有山带头执行相关政策。

  办农家乐、开电瓶车、卖纪念品……如今西柏坡村民年均收入已超万元。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富裕起来的西柏坡人的一份初心。目前,这个245人口的小村庄中党员多达32人。

  “老党员”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西柏坡纪念馆广场前的岗南水库开阔而平静,与柏坡岭上的苍松翠柏相映成画。被当地人称为“柏坡湖”的岗南水库,不但是当年根治海河的骨干工程,也是为石家庄等地提供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地。

  如今的西柏坡镇16个行政村个个是“移民村”。

  早在1958年,为了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人告别了素有“晋察冀边区乌克兰”美誉的家园,搬到高岗旱岭上,人均耕地由原来的5亩减为不足0.3亩。

  时代在前行,发展红色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带领群众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的关系,成为摆在西柏坡每位党员面前的现实“考题”。

  2018年8月,西柏坡村党支部书记闫振祥遇到了这道难题。随着旅游环境治理的推进,村里建在景区附近的十几家售货摊位亟待清理。

  “一个摊位就意味着一年十几万元的收入,虽有补偿,还是有群众不愿意。”闫振祥二话没说,先拆了自家摊位,老党员闫上青也毫不含糊,紧跟着对自家摊位也“下了手”。

  最终,十几位西柏坡村民谁也没掉链子,困扰景区多年的管理难题迎刃而解。

  2015年,这个难题也曾出现在西柏坡镇夹峪村。那一年,中央财经委旧址所在的这个村庄要建一座特色休闲广场——钱币广场。

  当时这个民心工程选址在村庄的中心位置,但三户村民紧邻住宅而建的厕所恰好位于这里。当时的包村干部、西柏坡镇副镇长韩永忠记得,夹峪村的老党员董军朝带头拆掉了自家厕所。

  在西柏坡,“老党员”是一个有特殊含义的名词。

  “他不是由谁任命的,而是经过实践考验的。”在39岁的镇干部韩永忠看来:这跟年龄关系不大,但和威望绝对相关,“关键时刻要能冲得上去”。

  西柏坡镇梁家沟村党员陈素梅家里就出过多位这样的老党员。她的祖父陈占荣是梁家沟最早的党员之一,陈占荣的5个儿子中有4个先后参军,其中两位是伤残军人,也是共产党员。

  2009年,作为梁家沟新村建设的第一步,要按照规划在选址上平整土地。

  此时陈素梅盖成仅两年的房子是村里最新、最气派的。但按照整体规划,她的房子需要第一批被拆掉,否则平整土地的工作难以启动。

  按村里统一的搬迁补偿标准,陈素梅得到的补偿连当初盖房的成本都不够,她知道村里的建设资金捉襟见肘。“连平整土地的费用,都是由党员们想办法垫付的。”可就这样拆掉自己一砖一瓦盖起的新房,陈素梅还是舍不得。

  这时,二伯陈二有找到了她。

  “咱要是不拆,村里这事肯定弄不成!”这位曾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没讲什么大道理,只撂下这一句沉甸甸的话。在当年解放张家口的战斗中,陈二有负伤落下了残疾,一辈子没成家,一直把侄女陈素梅视如己出,他也是陈素梅最敬重的人。听了二伯这话,陈素梅心里不是滋味。

  思来想去,为新村建设顺利起步,陈素梅点了头。1971年出生、1998年入党的她,也成了村民口中的“老党员”。

  2013年,当梁家沟村入选河北省100个“美丽乡村”时,陈素梅担任了村里的妇女主任。在201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她这个“老党员”又被村民选举为村委会副主任。

  作为新农村的当家人,就要一心一意干好村里的事

  “杨柳叶青,杨柳叶长,今年要选个好村长;不分男和女,又积极,又坚强,办事公平十六两;不分男和女,不选滑头鬼,不选懒汉郎,不选白眼黑心肠。”

  这首反映抗战时期平山县选举基层政权的《选举歌》,如今醒目地写在梁家沟新民居的文化墙上,成为新村的一道风景。

  1996年,陈国平当选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时,年仅28岁。他和同样年轻的村主任、村会计组成了村里的新班子,开始带领梁家沟迈向致富路。

  上任后第一次开会,新班子定下规矩:既然作了“当家人”,就把自己发家的事都放下,一心一意干好村里的事。

  “咱们要带领梁家沟闯出一片新天地!” 陈国平不忘给新班子“打气”。可彼时的梁家沟人均耕地不到0.2亩,捧着这个“泥饭碗”,解决温饱都费力。

  村民的居住环境也亟须改善。陈素梅记得,当时村里最宽的主街也不到两米,勉强能过一辆“小三马”,根本进不了汽车。梁家沟90户村民稀稀拉拉地分布在300亩土地上,西柏坡要发展旅游,就更需要腾出紧缺的土地展拳脚。

  2008年,梁家沟决定把旧村整体搬迁至规划的新村。给群众带来美好富裕的新生活,成为梁家沟班子的奋斗目标。

  为此,村里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请德高望重的“老书记”陈文兵“出山”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则由非村班子成员的党员、村民代表组成。

  村班子和“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分工明确。村班子负责筹措资金、组织实施旧村拆迁和新村规划建设,而拆迁补偿、新宅基地划分等政策制定实施则都交给“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

  如何团结带领尚不富裕的村民克服眼前困难、拧成一股绳往前走,梁家沟村班子的经验是:公而忘私、取信于民。

  村民们都知道,“老书记”陈文兵领导“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方法独特: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带头拆旧房,率先按规划在新村建新房。

  村民都看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平分新宅基地时搞了“特殊化”,直接要了谁也看不上的低洼地——建房时,他要先用砖垫起半层和临近村民的宅基地“找齐”。别人盖的是二层楼,他家建的却是“二层半”。

  2014年,分3期建设的梁家沟新村终于完工。村民们陆续住进77栋别致的二层小楼和两栋单元楼,幼儿园、卫生室、村民活动中心等便民设施也建起来了。

  随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名片走向全国,西柏坡红色旅游不断升温。梁家沟这个人均耕地不足0.2亩的村庄,依靠旅游业,村民人均收入已迈过万元大关。

  2018年,集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西柏坡红旅小镇建成,梁家沟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再添一份红利。

  2012年,44岁的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平通过了当地政府面向村干部的四级联考,当上了西柏坡的乡镇干部。2015年,他当选为西柏坡镇副镇长。

  陈国平记得,在当年参加四级联考时,他的申论成绩一举拿下了当时平山县同职位考试的最高分,凭借的就是他在梁家沟村新农村建设中的感悟心得。

  他解开这道考题的答案正是:共产党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一切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