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资讯
APP下载

北京作家聚一起聊了啥?北京文学需反映国家痛感和国际大都市生活

发布时间:2018-10-15 10:0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蒋肖斌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10月12日上午,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十月文学院联合举办了“第三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的变化与发展”。论坛从“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北京文学成就”“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回顾与思考”“改革开放与北京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新时代、新北京、新写作”四个方面分别深入探讨。

  北京文学中曾涌现出许多典型人物形象,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茶馆》中的王利发、《如意》中的金绮纹,这些都离不开老舍、刘心武等老一辈作家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刘恒、叶广芩、王朔、徐则臣、石一枫等新一代作家的成长和发展,北京文学中逐渐出现了更多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石一枫

  青年作家石一枫点出了文学典型的定义——一定是贯入作家的理想和价值观,贯入一种世界观。“我们在今天北京这样一个话语环境、文学环境下写人物,如何写出属于北京的、属于今天中国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冉阿让?像老舍先生这种北京标杆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写出了小羊圈胡同,而是写出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这样的作品,他关注这个国家最关注和迫切痛感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文学、北京人物,我们同时要看到它是中国的文学和中国的人物。”

文珍

  青年作家文珍认为,北京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绕不开的地理符号,对外省青年来说永远造成一种魅力——他们需要来到这里,他们需要留下来,但他们不在这生活。“北京作家笔下的外省青年,和来到北京最后变成北京的创作者,他们看到的东西和写出来人物的那种痛感和视角是不太一样的。”

  《十月》原副主编、著名评论家、编辑家张守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迎来了文学繁荣的局面,汪曾褀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受戒》等作品与曹禺的《雷雨》《北京人》,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一起记在北京文学的史册。

  “他写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笔端带着温暖,把人物关系处理的很温情、清淡、自然,避开喧嚣和烦恼,生活气息很浓,有很深的文化意韵。他写凡人小事、乡情民俗,集中体现了民间底层的人心、人情、人道,这些都是文学场中的主要源泉。他的作品具有持久的艺术价值,我认为是北京文学的一个高峰。”张守仁说。

宁肯

  作家宁肯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从《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到《天·藏》等作品,我在闷头创作的同时也关注现实,我认为现实主义创作的精髓就是要如实地反映生活。当然它不是简单地反映,也需要提炼一些典型的东西。实际上,中国的现实已经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化,我们不能用一种方法来面对我们的现实。”

  《北京文学》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在讨论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思考:一方面,根据最近北京本土文学创作人才的调研结果,就中短篇小说创作而言,北京本土原创文学创作队伍存在一定程度的青黄不接,创作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创作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另一个方面,我们现在提京味文学,与现在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状态没有契合,当下作品还没有正面地或者深刻地反映北京作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的生活。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说:“大作品并不是题材越大越好,关键是小中能不能见大,大中能不能保持鲜活。源于生活本身就很难做到,高于生活更难做好。如何实现,如何突破,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入思考,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做出精彩回答。”

【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