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没有经验可循 库区自练内功

三峡探索治理消落地带世界级难题

发布时间:2018-08-02 17:5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杨杰 宁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杨杰 宁迪

    三峡移民时,陈善传没有离开故乡重庆市云阳县。他就地后靠,择高处建了新房,继续种着小白菜。他家世代以农为生,看着家门口的大江涨落。工程建成后,蓄水期来临,小白菜全被淹没了。

    小白菜生长的地方叫做消落带。它是河边的土地,因为水位的涨落而周期性地淹没和出露,并且与天然河流的涨落季节相反。当夏季来临,三峡为了防汛,会降低水位到145米;等到冬季,水位涨到175米。在这30米的落差中,形成一条黄灰色的长廊,环绕水库。

    这片因三峡工程而形成的特殊地带,对外界变化与干扰反应敏感,是生态脆弱带,也是易污染带。

    “消落带的治理,是后三峡时代的重点。”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环境修复技术中心主任孙晓楠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核心的是,人住在里面。”

    与水争地

    大江吐露出巴掌大的一块地,村民趁着水位低的月份加紧耕作,种些番茄、豇豆、玉米,一年能有七八千元收成。

    在三峡库区,175米库岸线以下的土地都是国有土地。根据三峡水库的现行管理办法,任何人未经允许都不能在消落带土地上耕种。

    政府在想办法治理消落带,种上植被,三步一株,排列成林。农民不乐意,会趁人不注意使劲摇晃树苗。他们认为把树摇死了,就不会耽误种地了。

    当地管理者好说歹说,最后只能告诉村民,“这树有毒,你要离远一点”。

    “从重庆涪陵开始,消落带就出现了。”重庆市万州区林科所高级工程师任凭从2006年的时候开始关注“消落带”。一般来说,有大型水库的地方,都会出现消落带。但在三峡地区,消落带的问题似乎更加突出:沿着重庆万州区往下,云阳县等多地沿江区域都留下消落带的痕迹。等到水退去,岸边像涂了一层泥。

    几年前,万州区沿江的公路上,因土壤受到水的压力影响,靠近江边一侧的路面上,少部分的地方出现了“变形”,平坦的地面被“拱”了起来。

    消落带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消落带是水陆的过渡地带,植被缺乏,生物种类非常稀少,生态群落很容易造成破坏;经过反复的江水浸泡,很容易形成滑坡;水土流失严重,江水的浪不断冲刷,消落带上的表层土壤,开始逐渐流失到江里,顺流而下,会给三峡大坝河底带来泥沙堆积,影响三峡大坝的寿命。

    “在175米的水线以上,城市非常繁华美丽。但水一旦泄下去,消落带空着,杂草丛生,上游冲下来的漂浮物挂在上面,影响居民的亲水。”孙晓楠说。

    在消落带上,耐旱植物会在蓄水期被淹死,耐淹植物会在枯水期干死。没有植物,水土会随着江水流失,污染水体。因此,消落带生态治理被称为世界级难题。

    有2000多万人生活在库区。重庆市云阳县林业局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云阳县境内在枯水季节耕种的消落带土地达到4064亩,涉及各类人群3021户10774人。在丰都县,消落带季节性耕种涉及10个乡镇,4839户16320人,消落带土地耕种面积4639.9亩,年均使用化肥315吨、农药4.5吨。

    一位万州区官员曾对媒体表示,如果库区在非常穷困的状况下,一方面限制开发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另外一方面又欠缺经济政策支持和外力支持,仅靠库区自身练内功求发展,这在国际国内都无成功的先例。

    修复消落带

    站在长江边,张飞庙矗立在对岸。据传三国时期,张飞遇害后首级被投入江中,后人在此建张飞庙纪念这位猛将。

    古刹下方一片缓坡伸入江底。“以前靠江有一条土路,县里的人们经常要从这里走过,蓄水开始后,水位渐渐上涨,土渐渐冲向水里,这条路再也没有办法过车走人。”陈善传说。

    专家研究认为,消落带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污染库区水体。

    “比如畜禽粪便的治理,我们的研究生很理想化,信心满满想去治理。到了养鸡场一看,三天不想吃东西。洪水来了,这些粪便排入水中,影响会很大。” 孙晓楠说。

    治理消落带最直接的方式是寻找到能在涨水期活在水下的植物。从2007年开始,重庆三峡库区各个区县都在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尝试,几十家科研院所也扎堆库区,寻找最合适的耐淹植物和治理方案。

    狗牙根是重庆沿江消落带上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虽外形像杂草,但因其耐湿抗旱的特性,在适者生存的法则中,“活”了下来。

    任凭得知,被当地外专局引进到万州区的一种叫做“中山杉”的树木,防腐效果好,也比较适合在消落带上生长。他在消落带165米~175米之间,做中山杉栽植淹没试验。

    经过这些年的观察,任凭发现,栽种在消落带170米以上的中山杉,存活率能达到85%~90%。“淹的时间短、浸泡的时间短,生长的速度也快一些”。在170米以下,特别是168米以下,树木生长明显受损。“浸泡时间长、淹没深度深,水的压力大,水下也没有阳光,对树木的生长速度产生了很大影响”。树木浸泡过的部分,露出水面后,经过日照,会显得发白。

    2015年月底,出现了和往年不太一样的“意外”,水位下降慢,没有按预期退回145米。结果当年一些中山杉的死亡率也提高了。

    除了中山杉,万州区还尝试种过竹柳、水桦。 种树的目的可以发挥更大生态效益,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森林面积,也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更多的答案,还在探索之中。

    消落带的问题非一家之力可解。比如任凭所在的林科所,负责对当地消落带上栽种植物进行筛选试验,但一些土地滑坡的问题,属于工程治理,在当地,是地方三峡局负责。“这不是一个部门”。

    长江三峡曾以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风光旖旎闻名于世。众多的支流、山间盆地、发育的河床台地,为人类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孕育出了距今200万年的古人类。

    当它容貌改变后,仍与人类共生。如何修复水升水落处的消落地带,将是人类反哺自然的例证。

【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