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半个月班费就花光,如何让家委会不“坑人”?
“开学半个月,班费就花光了,没有任何明细或者征求大家的意见。”近日,辽宁一名学生家长针对家委会发布的吐槽贴,在网上获得近70万次浏览和4000多条跟评,激起了全国各地不少学生家长的共鸣。在帖子里,他细数了孩子所在班级家委会的一系列操作:去年9月份买电风扇,开学组织家长给课本包大红花,今年买吸尘器......
3月24日,央视网以此事为引,围绕家委会相关话题展开专题报道。在报道中,有专家指出,目前,不少家委会都属于“谋利型家委会”或“负重型家委会”,这两种家委会分别偏向于家委会成员和学校的私利,都是家委会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功能异化的结果。
面对如此乱象,人们不禁要问:家委会本应成为家校合作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外部支持,为何频频引发争议,以至于成了家长的“糟心事”?要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有的放矢,针对性地破解“谋利型家委会”和“负重型家委会”的套路,也需要釜底抽薪,对家委会的功能、权限与组织方式正本清源。
以上述事件为例,在辽宁这名家长的叙述中,他所接触的家委会,就比较接近于专家所说的“谋利型家委会”。在他看来,某些家长之所以不和其他人商量,就擅自决定花大家的钱购买班级所需的一些材料,其实是想给自己家的孩子谋福利。从表面上看,这些钱花在了班级上,似乎没人从中得到额外的好处。但正如专家所说,某些家长在家委会中活跃表现、大包大揽,其实是在争取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利用其在家委会中的身份跟老师拉近关系。到最后,钱是所有家长一起出的,而“功劳”则会归到他们头上。除此之外,此前也有报道显示,某些家长真的会借助家委会图财,趁机收取回扣。
针对这类家委会,不想被“吸血”的家长还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更积极地参与家委会的日常讨论与决策,运用集体的力量对这些想要擅自做主的人展开监督,如果多数家长能够团结起来,不被动地“配合”这些有私心的家长,他们的如意算盘自然没那么容易打响。反过来说,如果其他家长对家委会事务不太上心,发现“被坑”后才各自为战,自然容易成为被少数家长“揩油”的对象。
相比之下,“负重型家委会”可能更难对付一些,因为这类家委会的“幕后主使”不是少数家长,而是某些不愿承担自身责任、试图“甩锅卸责”的教师与学校。这类家委会承担了大量学校的职能,“有些学校的晚会完全由家委会进行组织,老师几乎不参与。家长不仅要设计节目、购买物资,还要动员其他家长一同参与。”以至于许多家长的工作都受到了影响。
在这种家委会中,所有家长其实都是被裹挟进来的“受害者”,而且考虑到自家孩子在学校的处境,家长们往往不敢提出不同意见,遑论监督或反抗。要破解这类家委会的套路,还需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有所作为,主动发挥督导、惩戒的职能,想方设法为广大学生家长打通举报渠道,严惩那些不负责任、滥用家委会的学校与教师,形成震慑效应。长此以往,校方才会逐渐不敢再让家委会替自己“负重”。
客观而言,家委会机制虽然在实践中不时会出现各种问题,但这一机制同样有难以取代的正面价值,因此仍有存在的必要。从设立初衷来看,家委会机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打破学校和教师在校园教育工作中的绝对主导权,为学生家长提供必要的发言权和主体性。想要有效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家长群体建立起“共建共治”的共识,避免少数“积极分子”垄断家委会,另一方面也需要限制校方和教师在家委会中的角色,防止家委会沦为学校的“派出机构”。
撰文/杨鑫宇
编辑/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