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主办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效率提升300%↑↑它凭什么成为南大青年的 “心头好”?

来源:南大青年2025年03月22日

你发现了吗?

最近南大的风里多了些不一样的气息——


在杜厦图书馆,

小A阅读外文文献的速度突飞猛进;

在计算机学院实验室,

小B解决代码bug变得更为游刃有余;

在自习教室,

小C得到了一位善于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

答题思路的“记忆大师”;

在敬文学生活动中心,

小D收获了活动资源调配中

实时更新的“智慧锦囊”。


这些看似无关的校园碎片

都在悄悄指向同一个答案

——南大版『DeepSeek』上线一个月!


南小青突然很好奇,DeepSeek如何看待它自己对于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




进入AI时代,

我们的学习、科研、生活

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应该如何用好人工智能工具,

提升自己的“武力值”?

请跟随南小青一探究竟~


学习变革:AI辅助效率提升与学习模式创新



面对大量文献阅读任务时,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我们“外置大脑”,作为我们信息处理的辅助。


L同学在阅读复杂文献时,经常苦于前后信息的跃迁,一边阅读一边遗忘。在阅读不同文献内容时,也很难关联起来进行比较分析。

最近,L同学在研究《红楼梦》人物塑造时,利用DeepSeek进行辅助。

DeepSeek自动构建了“儒家礼教-明清经济-戏曲隐喻”三维知识图谱,以纵向加深的知识点更好地帮助了她记住过去获取的信息,并即时呈现同期部分词语的的概率关联图,帮助L同学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比较,大大提高了L同学的阅读效率。


此外,人工智能也可以充当我们学习新知识的“引路人”。


D同学刚刚开始学习Python,经常遇到红色报错,当她面对红色错误提示不知所措时,在同学的推荐下她选择向DeepSeek求助。DeepSeek不仅帮助她改正了错误,而且向她拓展了相关知识点和易错点,让她更高效地学习。除此之外,在她写的代码过于繁杂时,DeepSeek也会帮她润色代码;在她实在没有头绪时,DeepSeek还会教她如何构思以及探索不同路径。一系列的帮助让D同学顺利地度过了“新手期”。


人工智能工具的发展,让我们探索新知的成本大大降低:我们可以去寻找、吸收更多前人智慧的结晶,也可以更加大胆地开启新的学习旅程。

然而,新知识的学习者始终是我们这一“主体”,而非算法和机器。AI时代,青年拥有了找寻答案的更大底气,而不应该将“好奇”的能力让渡给人工智能工具本身。我们和AI工具的理想状态,应如航海家与罗盘的关系:智能工具为我们标注星位、计算航程,但决定方向的永远是探索者内心的罗盘。


科研赋能:从重复劳动到创造性探索的跃迁



科研的关键所在是创新,但传统科研模式中,研究者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文献搜集、数据清洗、公式推导等机械性工作上。而DeepSeek的出现,正悄然改变着这种困境。


Y同学在进行复杂数据处理时,选择将数据输入DeepSeek,并提出筛选要求。DeepSeek用极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数据筛选并自动生成了可视化图表。虽然出于严谨的考虑,Y同学自己也重新对数据进行了筛选和处理,但是相对来说也节省了大把的时间。“有了DeepSeek的帮助,我就可以将更多的经历放在后续的分析研究上,大大节省了研究时间!” Y同学高兴地说道。


真正优秀的工具不该取代人类思考,而应解放人的创造力。如今在南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做研究时可以感受到:重复性劳动被智能算法承接,那些原本被琐碎事务占据的思维,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探索者独有的灵光乍现。

当然,再先进的算法也无法替代人类对未知的直觉与敬畏。智能工具的浪潮中,科研工作者更需要守住思考的锚点。我们需要时刻警惕,AI在解放双手的同时,也可能悄然重塑认知的边界——当算法包办了研究的整个过程,研究者便会容易陷入“技术舒适圈”,即将思维局限在机器可计算的框架之内,而放弃了创新。这种隐形的思维驯化,往往比低效劳动更具危险性。

工具进化的终点不是替代人类思考,而是让我们更清晰地听见内心那个追问“为什么不能”的声音——那才是科学精神永不熄灭的火种。


生活重塑:从时间管理到个性化成长的智能陪伴



对于很多“P”属性拉满的同学而言,制定计划是一项“玄学”。在人工智能帮助下,一些由于规划不利而搁浅的目标,可以被更加清晰、有力地推进。


X同学使用DeepSeek制定个性化的法考计划,在向DeepSeek输入了自己的考试时间、基本学习状况、所选择的教材与试卷、每日复习时间等信息后,DeepSeek以表格的形式向其呈现了详细的日计划和月计划,让不擅长自我规划且有拖延症的“P人”X同学有了循序渐进复习的“抓手”,增强了其备考期间的信心。


不仅是个人成长方面的陪伴,人工智能工具也能在我们的休闲时间里做一个靠谱的“管家”。


Z同学想利用小长假到周边的城市旅游,但苦于对该城市的不熟悉,在旅店位置选择、景点选择和游玩顺序时,陷入了纠结之中。面对网上众说纷纭的评价,Z同学选择使用DeepSeek进行生成。在输入了自己的游玩偏好、游玩时间等信息后,DeepSeek帮她生成了一份详尽合理的个性化旅游攻略,真正解决了Z同学的苦恼。


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是一种能力强大的知识工具,能把人的大脑从一个“知识储存的容器”中解放出来,让人类大脑有更多创造的空间,这被美国作家克莱·舍基称为“认知盈余”。

但我们需要时刻清醒认识到:AI是科研、学习、生活的助手而非大脑,独立思考永远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句充满哲理的古训提醒着我们,在享受技术便利时,我们更要保持追问“为什么”的钻研精神——让人工智能成为探索未知的工具,而非束缚思想的牢笼。


让我们以理性对话技术,

用思考驾驭创新,

在智能浪潮中,

始终做自己成长发展航向的掌舵人!












【责任编辑:曹竞  编辑:罗征】
合作伙伴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