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延长5分钟,不要拆东墙补西墙
目前,“课间延长5分钟”正在全国多地中小学实施,这是改变“消失的课间十分钟”现象,重视学生健康的重要举措。
新举措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课间休息”是一项经过时间考验过的传统教育文化,但在“课间消失”语境中,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课间放松机会,或者虽有课间休息安排却被禁止下楼玩耍,身心负累加重,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还容易诱发厌学心理。有了更多课外活动时间之后,情况就大不同了,孩子们可以劳逸结合、活跃身心。有受访家长发现,课外时间增加后,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运动量增加,睡眠质量变好了。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校园,才是一个有活力、有情怀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老师表示,连堂课比较多,时间非常赶,而且慌。课间时间的延长,使得教师从容许多,有助于调节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不过,新举措在执行中也出现新问题。在一些学校,课间延长的5分钟不是凭空产生的,通常是通过压缩午休时间、增加课时实现的,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的在校时间延长。一名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表示,她每天在校时长大约10小时,其中有六七个小时要跟学生在一起。作为班主任,早读、课间、大课间、午餐、散步、课外活动等时间,学生的安全几乎都是由其负责。她的担子更重了,无法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有教师指出,现在的孩子在校时间达到9到10个小时,“孩子回家的时候天都黑了,饿着肚子学习效率很低,回家还要花很多时间做作业,有些甚至做到晚上11点,第二天学习效果更差了,恶性循环”。安徽一位小学生家长也感觉到,中午提前放学、下午推迟放学后,孩子变得更加疲惫。
站在不同的视角看“课间延长5分钟”,会得出不同的观点。但显然,执行新规后,部分教师和学生直接和隐性的负担加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推行“课间延长5分钟”的主旨,是拓展学生成长空间、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权益。这种改良之举,本不以给师生“增负”为前提和代价。
取消课间休息“禁锢”学生和因课间休息造成“新负担”,都令人忧虑。纠正“课间消失”问题,增加课间休息时间,客观上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节奏和内容,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面对一些教师的吐槽声,审慎、综合看待“课间延长5分钟”实施情况,对相关环节和安排做出优化,消除现实中存在的障碍,从而将这项制度更稳妥、更持久地执行下去,成为中小学面临的一大“考题”。
落实“课间延长5分钟”,可以做得更好。据报道,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对课间安排作出整体统筹优化,小课间增加的5分钟,主要是从大课间里优化调整出来的,调整后小学和初中的到校、放学和午休午餐时间变化不大。如此时间管理“加减法”,让人耳目一新。此外,一些学校探索各年级错时下课和错时课间机制、规划活动场地和往返教室路线,减少了“折腾”,值得借鉴。
事实说明,落实“课间延长5分钟”的要求,不可机械地分割时间、腾挪时间,甚至一味延长师生在校时间,而是要积极创新管理模式,调动利用现有资源,提升课间活动组织实效和安全性,让师生都能在“乐且不累”的氛围中得到应有的休养生息。有关部门也应视情加大相关资金和人力投入,更有力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让教师免于在校内“疲劳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