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歌手2024》一场直播触发震荡

作者:李梦馨 王璐 来源:大众日报2024年05月20日

本报记者 李梦馨

本报实习生 王璐

沉寂已久的华语乐坛这些天离奇的热闹。

自从《歌手2024》开播,将近一周的时间都在持续霸榜各大平台热搜榜单,歌手的现场表现、同行的跃跃欲试、网友的场外造梗不间断地贡献着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们再次见识了这档全民音综的影响力。

让网友兴奋不已的绝大多数话题,源头都是《歌手2024》不同于其他音综的全开麦直播演出形式。如果说,面对直播的不可预测性,歌手强压下发挥失常等情况尚在观众的预期之内,那么,在这场对抗性比赛中,国外歌手的“降维打击”、不同音乐风格的激烈碰撞,以及后续引发的观众“全网摇人”支援那英、实力派歌手纷纷请战,音乐竞赛逐渐演变成荣辱之战,则彻底脱离了舆论预设的轨道。人们也后知后觉地发现,《歌手2024》带来的不只是音综形式的创新。

内娱苦修音久矣

在国内音综的赛道,《歌手》系列综艺一直稳稳地占据着头把交椅。

11年前,一档名为《我是歌手》的音乐竞演综艺横空出世,实力唱将的高水准演出配合着顶级的舞美音响等包装,为国内观众带来了一场场高规格的视听盛宴,让这一最早发源于国外的音综IP成功在国内落地生根。

视觉中国供图

开局美好的《歌手》系列综艺未能免俗地陷入“综N代”的魔咒,七季下来,华语乐坛的储备唱将几近被掏空,观众也逐渐厌倦于千篇一律的炫技飙高音的竞技唱法,2020年的《歌手·当打之年》更屡陷观众对比赛结果的争议,最终只得潦草收场。

这中间,《歌手》系列虽然空档了四年,但音综一直未在综艺市场上缺席过。不管具体噱头如何,其实几乎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有限创新。一帮阵容差不多的歌手,不停地变换演出舞台翻唱经典金曲抑或抖音神曲,音综殊途同归地走向同质化困局。甚至有乐评人断言,翻唱类的音综已经做到头了。

在这种情况下,《歌手2024》“直播、不修音、一遍过”的口号一出,便成功引来好奇的目光,半是带着看乐子的心态,半是怀揣对全程直播竞演的期待,观众的涌入使得开播当日节目收视率一路飙升。当晚,歌手的直播表现和现场稳定性成为一大看点。

在观众充满审视意味的眼光下,久经沙场的老牌歌手那英表现出肉眼可见的高度紧张,下台之后几度站不稳。当晚,紧张的情绪一度束缚了她的现场发挥,但她硬是凭借扎实的唱功和丰富的演出经验及时调整状态,渐入佳境。观众没有苛责演唱中的小瑕疵,反而愿意为这场不完美但足够真实的表演以及那英挺住压力迎难而上的临场能力鼓掌。在观众看来,有瑕疵的真实远比包装后的完美更加可贵。

一场直播竞演如此大规模地点燃观众的情绪,根源还在于内娱苦修音、垫音、假唱久矣。细究起来,《歌手2024》的直播竞演看似创新,其实是老调重弹,本不值得大书特书。早些年的“超女快男”系列综艺,同样采取全程直播的形式,现场发挥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自身的去留。只不过,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不管是歌手还是观众,都已经习惯了用“科技与狠活”包装后的音乐。真实,已然成为一种奢望。

对很多歌手来说,不光录音室、综艺舞台修音已成平常,音乐节、演唱会等现场演出也大开垫音来混淆视听。在万物皆可修音的风气下,很多歌手已经对直播不修音无所适从。在《歌手2024》全球发布会现场,导演洪啸便直言,“邀约过程中,碰到过很多歌手因为直播的事情婉拒了。因为直播要满足实力、胆量、歌手档期的三大要素,能来到舞台的歌手寥寥无几。”

迎,才是音乐的目的地

当滤镜被真正摘下,一切矫饰无从生效,绝对水平和相对差距都暴露无遗,观众不由惊讶于中外歌手的强烈对比:开播前,中国观众对凡希亚和香缇莫两位国外歌手都知之甚少,但两位歌手都凭借着强大的唱功、松弛的台风和手拿把掐的歌曲驾驭能力,成功征服了场内外的观众,成为由观众投票决定的前两名;相较之下,国内歌手则在直播面前显得过分紧张和局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心态也制约了歌手的发挥空间,让习惯了听修音后完美表现的观众大跌眼镜。

在更多乐评人看来,这样一场表演暴露的不只是唱功上的差距,更是原创作品、表演风格等全方位的“降维打击”,根本上还是流行音乐产业工业化的发展差距,以及音乐教育的全面落后等,有媒体评论“撕下内娱的遮羞布”。

“羞”的不只有歌手,还有场内外的观众。悲观者发出“华语乐坛后继无人”“国外歌手降维打击”的哀嚎,激进者则开始“全网摇人”,为那英搬救兵,邀请实力唱将助阵,不免带着要挣回面子的心理,一些圈内歌手不可避免地裹挟到这样的情绪中,甚至上升到国别对抗的高度。

这两种反应其实都存在各自的问题。

长期以来,华语流行音乐一直处于圈地自萌、自娱自乐的状态,不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单是在亚洲圈都与他国流行音乐有着不小的差距。如同观众习惯了科技造就的温室从而缺乏对不修音的体感一样,大多数只接触华语流行音乐的观众也缺少一个直面差距的机会。《歌手2024》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舞台,让人们不再闭目塞听,客观认识到国内外音乐产业的差距。承认差距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会更有利于我们去探索进步的空间。

当然,一味去贬低自己的音乐也是不恰当的。诸如二手玫瑰这样个人风格强烈的歌手,在国内外观众那里遭遇到的两极评价,也很能说明问题。尽管《歌手》系列并未明确过舞台的评价标准,而是将投票权全权交给观众,依个人喜好而定,但在前几季的训练下,观众已经默认唱功是最重要的评判维度之一。二手玫瑰并非以唱功见长,而是靠着民族特色摇滚的风格自成一派。于是,《耍猴》这种带着行为艺术风格却不体现唱功的表演便被很多国内观众诟病,然而,同样一场表演却获得了很多国外观众的称赞,甚至有国外网友给出第一名的高度评价。

《歌手2024》打造了一个音乐多元化的舞台,容许百花齐放。场内外关于不同音乐风格的探讨,其实也是一场关于音乐审美的生动教育。正如节目组通过官微作出的回应一样,“在这里,音乐始终是交流的最大公约数。赢,只是歌手的一段路。迎,才是音乐的目的地。”

仅靠一档音综无法解决

如今看来,一档音综能引发场内外如此大的震荡,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但并非事出无因。《歌手2024》虽然严格来说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却有意无意地迎合了当下观众最期待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遍地修音的环境下,直播竞演是当前音综创新的最优解,却不是最终解。

知名乐评人耳帝在得知《歌手2024》将开启全程直播时就曾发文细数直播形式的诸多弊端,譬如,混音难以达到录播后期制作的水平、音乐性及审美性可能会降低等。的确,直播形式会让观众更多地关注歌手的唱功发挥,而非作品改编的音乐性,“在现场直播中,选择复杂、高难度与风格化的歌曲风险更大,或者艺术效果出不来,很容易翻车。”如何兼具现场感与音乐性、审美性,仍是直播竞演音综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过去十几年间,《歌手》等音综持续不断地为华语乐坛挖掘并输送优秀歌手,通过节目中对音乐作品的改编和翻唱,提升了华语乐坛的整体影响力,也完成了对观众音乐审美的一轮教育,构成了音乐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现在的《歌手2024》,则通过揭开岁月静好的伪装,提出了一个个值得整个行业思索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仅靠一档音综是无法解决的,但作为指出问题的一方,就已经有其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李丹萍】

河道古街迎亲忙 古风婚礼正回潮

中国青年报2024-05-10 08:51:45

母亲节:长大后,你想成为妈妈一样的人吗

中国青年报2024-05-10 08:22:17

博物馆里的真心话大冒险

中国青年报2024-05-10 09:32:30

相信文学的人,会找到梦想的“阿勒泰”

中国青年报2024-05-09 20:23:25

青年范儿·文化场|你拥有怎样的母女关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08 22:23:40

旅行中,当严谨的J人遇上随性的P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5-08 22: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