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再起时》一部用文艺手法拍摄的历史片
判断自己中不中意《风再起时》,是有些困难的。
早在上映前,它就已是话题之作。不只因为重讲香港“四大探长”这一被搬演多次的重磅题材,不只因为郭富城与梁朝伟的超强阵容,还因为它的命运多舛,久久不得见。
2015年至2023年,导演翁子光坦言,八年时间自己没有一部电影问世。这对于一个处于创作旺盛期的导演来讲,意味着太多太多,其间种种,不足为外人道。这部电影用两年去剪辑,平衡各方意见、不断调整,后面持久等待上映,又遭遇香港近年来各种风波的影响。2021年,《风再起时》计划作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一票难求之后因技术问题取消放映。2022年香港国际电影节才终露真容,但全面上映的档期又迟迟未定。直到今年2月,这部让影迷望穿秋水的合拍片终于在两岸三地公映。内地因公映最早、评论最多又引来了非议,导演亲身上阵,撰文自辩,以请求之姿呼吁大家入场观看。以上种种,让我在观影之前,心中已百味杂陈。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用内地投资拍摄的香港历史故事。内地观众或许有隔膜,甚至香港年轻一代也会觉得遥远。画面是肉眼可见的豪华,场景是肉眼可见的香港。如同其他合拍片一样,有内地女演员参与其中,却难得地与电影融为一体,没有不协调的问题出现。杜鹃饰演的蔡真,既是磊乐的太太,又是南江的心中所恋,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不亚于两位男主。用两男一女的感情线索来体现几十年的城市变迁,杂以法律之外的种种勾当,与确有其事的时代风云,《风再起时》想要比肩《美国往事》的野心再明显不过。而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社会,其复杂程度其实也是胜于《美国往事》中的纽约。
“四大探长”吕乐、蓝刚、韩森、颜雄的故事早已被多次改写为都市传说,他们起于鱼龙混杂的特殊时代,凭借手腕一步步上位并聚敛财富,最后随着廉政公署的成立,或出逃或坐牢,消失于公众视野。《五亿探长雷洛传》《跛豪》《四大探长》《追龙》等影片都曾据此加以发挥,其人其事的真实细节已不可考。正是这样的创作空间给了翁子光机会,他利用这个看似耳熟能详的故事,来演绎自己对旧日香港的理解与认知。
“四大探长”中真正有权有势、平起平坐的只有吕乐与蓝刚,《风再起时》的磊乐和南江既指代了他们,又代表了香港常见的两类人:一类放、一类收;一类白手起家、一类优渥博学;一类有胆、一类有识。导演利用他们以及其他角色群像,力图编织出一段横跨四十年的香江史话。翁子光本人身兼编剧,每天给到演员的剧本都经过改写,把演员自身的成长经历、家庭矛盾等不断融入故事。这或许有助于形成复杂多面的角色光谱,但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角色原有的性格特征?
磊乐跳起了踢踏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街头,上演着如同好莱坞歌舞片一样的追女桥段;南江在空旷处点燃了喜爱的钢琴,匪夷所思地枪击日本军官并逃脱。无疑,探长们的故事因为年深日久,需要大量的再创作,可《风再起时》塑造的探长形象与曾经的影视演绎距离较远,导演过于浪漫的情节想象降低了人物的可信度。其中,二战前史的补足颇有新意,磊乐无耻求生后的伤心情缘,南江被日军关照后的戏剧出逃,都试图阐释主角性格的形成,甚至带出一段香港快被遗忘的历史。
但在篇幅上,二战前史的铺排过长,导致两位枭雄发家和全盛时期的情节描写显得不够。观众充分了解枭雄从何而来,却不十分清楚枭雄的上位史,以及如何掌管当年香港的黑白两道。人物形象经过铺垫之后,匆匆爆发,又匆匆隐退。诠释的不足,就会影响后半段命运转折的冲击。影片的情感张力和观众的观影体验,未得到百分百的释放。
此外,许多场景由于叙述简略、跳转迅速,很难不给人一种流水账的感觉。这样快节奏的同时又试图传达海量信息,其中囊括复杂的人物关系、密集的历史事件与隐秘的钩心斗角——这加大了观众的观影难度,即使对于颇熟悉那段故事的观众而言亦是如此。导演在映后分享环节,建议大家二刷《风再起时》,表示很多观众看第一遍出现的疑问,二刷后就会得到解答。可对于一部商业片抑或文艺片而言,首次观影有太多疑问,终究算不上一件好事。
即便如此,你又很难不看重这部电影,并发自内心尊重主创所付出的努力。今时今日,已经不易找到一部影片可以如此费财费力地去复现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大小场景的搭建,不同年代的转换,《风再起时》都不惜工本,完成得精益求精,没有滥竽充数的敷衍,没有得过且过的欺骗。翁子光承认,《风再起时》是自己写给香港的一封情书。之所以用如此心力去打造,全出于对香港的爱。
影片所展现的,不仅限于“两大探长”或“四大探长”的故事,更借此呈现出香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底层生态、五六十年代的市井百态、七十年代的警廉冲突,甚至细化到居所环境、店面招牌,处处皆用心,力求展现出香港的来路,并烛照出香港的去路。从本质上看,《风再起时》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风靡一时的枭雄片,讲述枭雄发家上位的争斗与传奇;也不是以打打杀杀为主的黑帮片或枪战片,只求过瘾痛快。《风再起时》是一部以文艺手法拍摄的历史片,借磊乐与南江的酒杯,浇出导演本人也未见过的旧日块垒,传达出时代变迁的情怀况味。
这种野心与胆量,少见于当代的华语影坛,甚至世界影坛。稍显遗憾的是,以“史笔”的视角来衡量,影片所呈现的时代风貌似乎过于华丽与超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身处“创业期”的战后香港并没有大银幕上这般流光溢彩,无论是布景还是穿着。而磊乐的黑豹意象、街头漫舞等过于想象化的场景也削弱了本片的历史感。
瑕不掩瑜也好,感到遗憾也罢,《风再起时》的影片质量仍是值得肯定。网上的低分与差评,多半是因为电影没有符合观众的观影期待,他们看到双雄海报以为是另一部《无双》,看到热血预告以为是另一部《喋血双雄》,却没想到《风再起时》真的是《风再起时》,它更倾心于描绘时代的风。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内地片商的发行策略,包括外国引进大片在内,中国内地的预告片经常与众不同,不是原原本本体现电影主题,而是把所有的动作镜头剪到一起,让观众血脉贲张,进入影院才惊呼“货不对板”。其实,电影何必如此?!翁子光透露,片方认为有关香港历史的电影没有观众,香港对内地已经失去光环,只有动作枪战才能吸引人。对此我不能认同。只要观众有正确的观影预期,电影讲好要讲的故事,就一定会吸引观众入场,更何况香港40年的起承转合如此引人入胜。
说起故事,《风再起时》的时长很可能限制了它的发挥。两个半小时的长度虽是普通影片的发行极限,可对于展现时代变迁而言,仍嫌不足。导演初剪版长达3小时45分钟,比如今的公映版多出一个多小时,而导演本人认为最适合的时长也是3小时。如果有充裕的长度,前文提到的人物塑造、场景简略等问题或许就能不复存在。
巧合的是,《美国往事》的美国公映版曾经遭遇一片差评,就是因为缩短片长违背了影片原意,而近4小时的版本才使它一雪前耻,成为经典中的经典。《风再起时》虽然难以达到《美国往事》的高度,公映版也已相对成熟,可仍盼望能有更完整的版本问世,让观众有机会细品“四大探长”的过往,细观香港风云变幻的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