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30副对联串起改革开放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8-11-13 15:57 

    一家书店就像一个人一样,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生长特征。一家书店走过的道路,所留下深深浅浅、弯弯曲曲的脚印,折射着社会变革与时代进步。我开书店30年,每年都会自撰一副书店对联,至今已经写了30副对联。

    对联是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历史。展开我的30副长长短短、林林总总对联,拨去昔日的尘封,追寻、品味和咀嚼这些对联,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1989年,凭借着两千元的资本,我租赁了一爿橱窗,创办了一个小小书屋。橱窗局促、逼仄、昏暗,容纳不下一张桌子。人蜗居一隅,只能侧着身子,屈憋挪动,趾躅劳作。整个书屋简陋、黯淡、凄冷,几分悲凉又几分沮丧,一副窘态,难以名状,实在令人唏嘘,哪儿有一点书店的样子呢?——这就是我最初创业的模样。

    那个年代,文化大革命刚刚过去,百废待兴,精神荒芜,思想断层,满目疮痍,多少读者嗷嗷待哺,图书稀缺,难寻,人们买不到一本字典、一本《唐诗三百首》、一本中外名著。多少读者求书、盼书、望书……半个文化人的我,一直关注着我国的文化动态,和一些文化单位有着藕断丝联的关系。由于眼观四方,多地选求,购进图书实用、通俗、紧跟时代,所以,小小书屋很快就站稳了脚跟,赢得了读者认可。每天,橱窗玻璃前,人声鼎沸,涌动着摩肩挤膀的人群。人们口口相传,不胫而走,一爿书屋声名鹊起,热闹非凡 。

    是年,我写下了一副春联,记下那第一年创业的情景——

    小小店为读者,想读者,读者是上帝 ;

    熙熙人选新书,购新书,新书多知音 。

    1990年,为了拿到书店的第一手货,我开始尝试着从出版社直接进书。用3000多元钱,我购回500余本小说《钱,疯狂的困兽》。然而,就是这次进书,让我几乎翻不起身,饱尝了做生意的苦苦酸果。《钱,疯狂的困兽》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一部纪实作品,展示了我国第一批个体户艰苦创业,发家致富的心路历程。当时,我县正准备举办一年一届的大型庙会(辛集市尚为束鹿县),我曾向爱人夸下海口说,一个庙会就能卖掉那批书。结果,那批沉沉的书狠狠地砸了我一个大跟头。书,销出了可怜的几册,白花花的真金白银,竟以打了一个水漂而收场。

    面对着沉重的失败,爱人坚定地支持我,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失败让人觉醒,挫折给人聪明。在一次次的摔打砺练中,在一天天的摸爬滚压中,我的书店慢慢走向正规,又不断扩张,不断壮大,一个变为两个,两店扩为三店,生意风风火火,热热闹闹。我忙得上气不接下气,每天东奔西跑,早出晚归,全家也跟着忙得团团转,累死累活,吃不下一顿安生饭,睡不了一个囫囵觉 。

    是年,我撰写了一副对联,记下那迎风斗浪的难忘情景 ——

    忙忙忙,早忙晚忙,无声岁月忙中乐;

    累累累,今累明累,有味小店累里甜。

    开书店第一位工作是组织货源。那时,自己四十多岁,年富力强,浑身有劲。为了访书,我跑郑州,进西安,赴济南,四处漂荡,八方寻觅,后来赶到了北京,参加了正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北京书市。才算找到了门路。以后每届书市,我都第一时间赶到,住进附近的招待所。书市的前三天,我会一直泡在书市的海洋里,挨排逐家一一巡视,搜罗着大大小小的摊位,求得新鲜上市的头茬菜。一个摊位几百种,甚至几千种,几百个摊位,品种之多可想而知。密密麻麻的摊位,川流不息的人流,拥挤在仅有十平方公里场地上。很多的摊位,图书摆放没有次序,像一堆堆乱垃圾,横七竖八,东倒西歪,你压我,我挤它,表面一看没什么好书,然而好货常藏在里面,需要一层层地刨,慢慢地选。只有耐住性子,才会能有所收获。选书,绝不是剜到碗里就是菜,挑的书要有用,读者有需求,卖得出、销得动、走得快。所以,我总是两眼瞪得圆圆的,直勾勾地盯着角角落落,唯恐漏掉了什么宝贝,然而时间又是那么紧迫,不容你过多的思考,立马决定取舍。每次书市,我都带去很多编织袋,选得中意的书以后,付了钱,即把书装进编织袋,待编织袋一层一层装满后,就封口捆扎。一次进书常常是二三十袋,甚至更多。漫步在书市之中,农村紧缺的养殖、种植类图书,能一一找到。一次,当我搬运图书袋子时,《京华时报》记者发现后,为我拍照摄影,发在了第二天报纸上,至今我还珍藏着那张报纸。还有一次,由于选购的书太多,就在书市现场,我花了400多元钱,租用了一辆运书的卡车,把满满一车书从劳动人民文化宫直接运回了书店。购书之艰苦,经营之辛劳,至今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那是一段多么艰苦而幸福的日子啊!

    是年,我为书店撰写了一副对联——

    绿涌大地,为每一本图书寻得生存空间 ;

    书香小城,给每一位读者播撒希望种籽 。

    1995年,我的书店迁至我市‘河北一集’集贸市场内正中街最南侧。这里位置好,尽管只有区区50多平方米,且上下两层,然而由于是新建市场,人流密集,辐射广阔,所以读者众多。每天店门口,堆满了大小车辆,行人通行都十分不便,生意一派兴隆,令人渍渍称奇。此时,我店逐渐和很多图书发行单位建立了深入的业务联系,图书到货快,上架时间早、品种众多。其中,我店进书最多的当属金盾出版社。多少次,金盾出版社的军用送货车径直开进市场,开到了我的书店门口,卸下了一包包暂新图书。源源不断的科技书经过我店,飘向了小城,飘向了四面八方。金盾出版社社长刘新明、总编辑王金相亲自赶赴我店,了解图书销售,读者的反映。业务员范盘成多次来店,指导看样订书。我店是千万家民营书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店,却受到如此器重,这不能不使我受宠若惊,诚惶诚恐……

    是年 我的书店写下了如下对联——

    小店情长,谢老读者深深厚爱 ;

    满屋书香,盼新朋友殷殷关照 。

    2005年,我的书店迁至‘河北一集’的主楼门脸位置。这里曾是一家商场,由于破产,商场要进行拍卖,我以最高价格竞得,成为我的书店。800平方米,三层营业大厅。这里有着寸土寸金的独特位置,毗邻市区的东西主干道,对过是市里最早建成的公园。店前平坦宽阔,便于车辆存放出行。自此,我的书店结束了多年租用店堂历史,有了属于自己真正安家立业书店。今天,这一书店大楼,已成为我的不动产,升值几倍。如若出租楼面,唾手可得的租金,远远高过卖书的微小利润。经营图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赔本赚吆喝。然而,我知道: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从乡间最底层走出来的。创办书店,绝不仅仅是赚钱,更是以传播文化为目的,让农民读好书、多读书是一家有作为书店责无旁贷的追求和担当。

    那是我店的黄金时期——每天,一群群,一行行,三三五五的读者纷至沓来,鱼贯而入,而一旦周六、周日、节假日,则是人头攒动,变得更加狭隘拥挤。读者争相翻书、挑书、选书,收款台前,人们争相排队、交款、结账。我店没有热闹喧嚣的促销,没有眩目多彩的装饰,朴实的像一本普普通通的平装书,素面朝天,清清爽爽,不饰张扬,无声无息地躺在那里。但那难以阻挡的幽幽书香,无与伦比的特有魅力,却深深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

    是年,我的书店贴出了如下的对联——

    绿涌大地,为每一本图书寻得生存空间 ;

    书香小城,给每一位读者播撒希望种籽 。

    开书店不容易,在农村开书店更不容易,这些年,我的书店一直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克服了重重困难,走上一条荆棘丛生之路,不断成长。

    书店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经营销售的是以内容为核心的精神产品,这些精神产品格调如何,直接陶冶着读者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文明素质程度。我店是辛集规模较大的书店,大店就应有大店的风范,坚守职业道德,对社会负责,充分担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应当看到,当前社会上盗版现象还十分厉害,传播低俗、轻薄之风还很严重。然而我的书店始终不犹豫、不彷徨,始终坚持中规中矩,规范办店,依法经营,把承担起社会责任当做品牌文化的重要内容,精雕细刻,不断深化,使读者不断增强对我店的信任度,形成读者稳定可靠的消费场所。我市是有名的文化之乡,书店比较发达,最多时曾达到四五十家,然而大浪淘沙,潮起潮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书店入不敷出,难以为继;有的败走书业,蹲进了监狱;有的被文化管理部门查办,上了黑名单,成为历史的传说,而真正坚守下来的书店,成为当地的座标书店是屈指可数的。诚信已是我店的一笔无形的资产,良好的口碑已将我店的效益在时间坐标上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1998年,我的书店撰写了如下的对联——

    小店情长,谢老读者多年深深厚爱 ;

    满屋书香,盼新朋友不断殷殷搀扶 。

    我的书店有一位小读者刘一昂,干瘦干瘦的,小小的脑袋上架着一副大大的眼镜。从七岁上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到我的书店“蹭”书看,如今他已升入高中,依旧还来“蹭”书看。

    我的书店尽管几经搬迁,他也几经辗转,就像一个跟屁虫一样,“粘”着我的书店,兜兜转转,至今已有整整10年了。每逢周六、周日,他总会一如既往地赶到我的书店,身材单薄的他,到了书店以后,总是静静地站立在儿童图书专架前,默默地翻看着一本又一本的图书;偶尔看着看着,还会发出几声咯咯咯的笑声。他看卡通书,看童话书,也看故事书。每次看到刘一昂的时候,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助,呵护,尽可能地给他提供便利,让他毫无顾忌地选书看书,在书香的浸润中慢慢成长。

    这些年,我的书店已和数不清的小读者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常常有家长动情地对我说,“我的孩子是读着科技书店的书长起来的”,“我的儿子是伴着科技书店的书长大的,我的孙子也在读着科技书店的书”……正是在这口口相传中,无数的读者记住了我的书店,认识了我的书店,心存感悟,乐意前往。

    多年来,农民读书难、买书难、借书难,一直困扰着我国广大农村,成为老大难问题。资料显示,我国13亿人口中,9亿农民人口图书消量不足全国的1/4。如何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是书店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近些年,我以“农村图书发行”为课题,结合长期经营,陆续撰写、发表了几十篇有关农民读书用书的系列文章:《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图书》、《编写三农图书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农业科技图书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农民图书消费的特点分析对策》、《农村一般图书发行止住下滑趋势刻不容缓》、《农村买书难的症结在哪里?》、《农家书屋关键要实》、《农村图书发行突破症结走出困境的思考》、《书香的守望——一家民营书店所走过的25年岁月》、《给扶持农村实体书店点赞》…… 2010年,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举办“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设新闻出版强国”主题征文,我撰写文章《农村图书发行突破症结,走出困境的思考——一位民营书店经营者来自农村第一线的报告》获优秀奖。该文在《中国出版》刊登后产生一定的影响,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的《出版业》专刊全文转发。随后,一家报社的记者采访了我,撰写发表了人物专访《写着对联办书店》。2012年,第二十二届全国书博会举办了“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创新”征文活动,我撰写文章《“三农”图书出版、发行,路在何方?——一位民营书店经理对农村图书市场的观察与思索》、《粗壮的根须紧紧地盘桓在农村大地 ——一位农村民营书店经理对金盾出版社的观察与思索》,双双获得了优秀奖 ……

    2015年,我的书店撰写了如下的对联 ——

    从一爿橱窗起步,不卑不亢、不急不躁 多少心血铸此巍巍大厦 ;

    在万千读者扎根,有梦有爱、有声有色 半生砥砺了吾孜孜追求 。

    我从小喜欢读书,买书、藏书,简直到了嗜书如命的地步。曾记得,小学读书时,老师以“我的理想 ”为题叫写作文,我就写了开书店的理想。参加工作后,无论走到哪里,我第一个寻找的目标是书店。到外地出差,我可以不逛商场、可以不买土特产,但当地书店不能不逛。记得当年办喜事,我进城置办婚礼,第一次和爱人同行,然而我竟一头扎进书店,害得未婚妻在外面,悻悻地等啊等啊,成为我一生难以忘怀的趣话。

    开办书店的日子是我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个人爱好、特长与事业不期而遇,使我如虎添翼,水到渠成。我已买下的商场我的书店,今天已成为一方文化:5万余种图书,装满两百余个书架,店堂幽雅明亮,异彩纷呈,多而不乱,厚重悠远。倚墙而立的满架图书气势非凡,蔚为壮观。中央平台上的图书错落有致,高雅整洁。分门别类的导购牌灿然亮丽,清晰醒目。读者选书一目了然,简捷方便。书店员工彬彬有礼,以诚待客。凭着发自内心对文化的挚爱,我享受着一个真正的完美快乐人生——想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做着自己愿做的事情,用书店、用文化、用感恩,改变着周围的“生态”,改变着小城的面貌,也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我收获着人生的最大富足——切切实实和读者交朋友、堂堂正正地为家乡服务,袅袅书香中俯捡着无尽幸福,遍地芬芳,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

    2018年是我的书店创办30年大喜的日子,我撰写了一副特别的新对联——

    回眸三十年:情有独钟、孜孜矻矻,虽不怒不惊,不嗔不喜,曾历几多风寒雪冷狂、蜿蜒崎岖,斯人渐垂垂老矣,一爿小店亦领一方文化 ;

    弹指壹挥间:心无旁骛、坦坦荡荡,也有潮有夕,有梦有诗,饱尝半生酸甜苦辣、冷暖炎凉,吾家期盈盈春焉,满腔情怀终成满城书香 。

    我开书店30年了。至今已经撰写了整整30副对联。30副对联是一个爱书人孜孜求索,默默耕耘的成长史;30副对联是一个追梦者不忘初心,放飞理想的砥砺图;30副对联串起了一个农村民营书店改革开放难以磨灭的记忆。

    作者:张吉响

【责任编辑:董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