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看“生命的禁区”瓜果飘香——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

发布时间:2018-05-17 11:05 来源:中国日报网 马驰

  中国日报网5月16日电(记者马驰)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气候干旱寒冷,冬季漫长,甚至六月也会飞雪;这里的土地贫瘠,大部分是砂石地、盐碱地、戈壁滩,除了本地土生土长的红柳和班公柳,其它植物很难在这里生长,因此被称为“生命的禁区”。

  由于条件恶劣,植物难以生长,阿里地区的水果蔬菜长年依靠从其它省份进口,这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其它省份距离遥远,因此果蔬的成本极高。对于阿里人来说,能吃到新鲜的果蔬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奢侈。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阿里人通过引进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发展规模农业,让“瓜果飘香”成为了现实,让人们的菜篮子变得丰盛起来。

  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位于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的郊区。走进园区,一座座温室大棚映入眼帘。为了保暖,这些大棚修成半地下建筑,土黄色的墙壁连接着半圆弧状的塑料棚顶。五月份的阿里,冬天尚未结束,寒意逼人。走近大棚一瞧,一股热气从窗口中涌了出来,可真是不折不扣的“温室”!

  温室里,各种蔬菜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茁壮成长,有西红柿、黄瓜、豆角和茄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植物遮风避雨的塑料棚顶可以通过机械控制开关,需要浇灌的时候,打开棚顶,上方的喷灌装置便能给植物浇水。要知道阿里地区十分干旱,年水份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0倍,没有大棚提供的舒适环境,果蔬等植物在这里根本无法生存。

  来到另一片瓜果大棚区,更叫人啧啧称奇。一颗颗圆溜溜的西瓜挂在藤蔓上,有绿皮的,也有黄皮的,有的拳头那么大,有的比鸡蛋还小些,甚是可爱。据来自陕西的农业技术员介绍,这些西瓜都是从内地引进的品种,由于阿里地区日照时间长,这里生长的西瓜格外的甜。工作人员还说,等瓜再长大一点,藤蔓无法支撑其重量,就要用塑料网兜把它们挂住,直到完全成熟。

  空中俯瞰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图片来源:新华网)

  目前,农业生态园区内总共有40余座大棚,种植了20多种蔬菜和10多种水果,极大丰富了当地人的菜篮子,基本可以满足噶尔县城居民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塑料温室大棚,园区里的另一大特色是现代化的玻璃温室。

  走近一座蔬菜种植玻璃温室,外墙熠熠生辉,看起来像一座壮丽的水晶宫。进去之后,明亮如室外一般,只见一排排、一列列的蔬菜架整齐地排列着,小白菜、油菜、紫甘蓝……一片绿意。各种新奇的种植方式让人眼花缭乱:立体管式水培、墙体式基质栽培、塔型喷雾栽培……据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寒冬,这里种植的蔬菜可不间断生长,产出数季。

  紧邻着蔬菜玻璃温室的是一座花卉玻璃温室。数百平米的空间内,各种盆栽花草争相斗艳,让人感到春意盎然,全然忘记了自己身处高寒缺氧的阿里。这座大棚建于2016年,是陕西一个园艺企业投资建设的,当时是为了满足噶尔县一个大型活动对盆栽花卉的需要而建设。据这位常老板介绍,由于当地人民很少见到新鲜的花卉,这些盆栽花卉的销售情况很好。

  噶尔县生态产业园区总面积730亩,集蔬菜花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一体,全部配套设施于2017年7月建设完成。园区实行“公司合作社农牧民”的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合作社为组织单位,农牧民提供劳力并参与分红。园区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工作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附近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康乐新居小区”内就有80余人在园区内工作。记者造访园区时,正赶上工人们下班。忙碌了一天,大家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有说有笑地走在回家路上。

  25岁的加央就是“康乐新居”的一名居民,她在园区工作了两年,已经基本掌握了栽种西瓜的技术。她说每天的工作可以换得200元的收入,“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58岁的杨茂录是一名来自陕西榆林的农业技术员,是加央的师傅。杨师傅2010年左右来到阿里地区,做瓦匠活。2013年在普兰县做生态农业相关的工作。后来又来到噶尔县,做大棚栽种的技术指导员。

  杨师傅说,由于语言不通,一开始工作开展得不顺利,经常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让藏族工人掌握种植技术的要领。还好,“年轻人的理解能力比较强,我把他们教会了,再让他们去教别人,“杨师傅说。

  据了解,进入丰产期后,园区还可以增加200个就业岗位,以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

【责任编辑:朱立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