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中青报旅游周刊
APP下载

作家的故乡情结到底有多深

发布时间:2018-04-11 12:58 来源:中青在线 中青报旅游周刊

  在许多中国作家的文字里,我们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故乡的人文地理、山川景物、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之中;而在常年漂泊在外、远离故乡的作家作品中,有更多他们思乡之心和眷恋之情的抒发。

  比如《诗经》有十五国风之分,《楚辞》乃楚地之文学;贾平凹“商周系列”中的秦汉文化色彩,李杭育“葛川江系列”中的吴越文化气韵,阿来作品中的雄浑苍劲的北国边陲风景画,苏童香椿树街系列中故乡苏州的街头景色随处可见;老舍笔下的北京城,孙犁笔下的白洋淀,沈从文的凤凰古镇、陈忠实的白鹿原、阎连科的耙耧山…… 文字虽无声,我们却总能看到作家浓厚而复杂的故乡情结。

  现实主义的鲁迅和茅盾二人更是对家乡浓墨重彩,两人均是来自江南水乡小镇,鲁迅在《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作品中,描述了许多自己成长中的家乡故事;茅盾在《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中,也处处透着家乡的影子,《故乡杂记》就是家乡乌镇的一幅真实图画。

  小游君从小就对文学作品里描绘的地方特别向往,那些向往在鲁迅笔下的绍兴水乡里,在沈从文的凤凰古镇中,在陆文夫的苏州小巷中,在老舍的皇城根儿下,甚至在莫言的高密红高粱地里。如果能赶上当地最热闹的场景就更美好了,鲁迅笔下的社戏、冰心笔下的新年、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庙会、茅盾笔下的香市……

  最令小游君向往的就是矛盾笔下的香市了。乌镇的香市由来已久,“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茅盾在散文《香市》中对家乡乌镇“香市”活动有过详细描述。

  江南素有丝绸之乡的美称,乌镇的先民亦以种桑养蚕为生。《补农书》上记载:“咸丰年间,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养蚕是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蚕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年的生活,所以蚕农选在清明至谷雨农闲时,纷纷从水路、陆路赶至周边各大寺庙烧香祈求一年能够蚕桑丰收,这段时日的乌镇自是香客云集,随之而来的杂货摊、戏班子、小吃摊等皆是为香客服务的,一来二去,每年的“香市”就约定俗成了。

  茅盾通过写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即小见大,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也反映出作者对美好乡村的怀念和向往。

  进入新世纪,乌镇古镇保护开发后,沉淀的民风民俗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保护,“香市”活动再度逐渐兴盛起来,每年的清明至谷雨期间举行,蚕花圣会、古镇庙会、水上集市、美食小吃、乌村农事、踏春赏花等众多香市传统民俗都在此一一呈现。

  蚕花圣会庄严隆重;古镇庙会热闹非凡;美食小吃丰富多样;民间戏曲更是姿态各异;整个香市综合了民俗、文化、娱乐、美食、体验与一体,乌镇特色的民间戏曲三跳、苏州评弹、花鼓戏,唱腔悠扬,惟妙惟肖,让人听着看着忘了移步;西市河里争雄的踏白船,船拖拽出的白色浪尾,载去一船岸上游人的呐喊助威。

  如今,乌镇狂欢节的热闹程度远远超过了茅盾先生所怀念的香市,茅盾故居里络绎不绝的游客,仿佛在向老先生诉说:这盛事,如您所愿。

  作者:范鹏举

  编辑:田名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吴蕴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