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评论  ->> 正文

基础研究投入非小事,成为两会话题不意外

http://www.cyol.com  2018-03-15 17:13

来源:中青在线 黄帅

    文/黄帅

    基础研究投入对国家教育事业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在全国两会期间,再次成为热点。今天,在全国政协“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建议:“我国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将基础研究占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从5%左右增加到8~10%”。此前,在2016年2月,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也表示,要尽可能地提高基础研究的投入,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特别是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还比较少。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基础研究也与科技和人才问题息息相关。学术界早就意识到提高基础教育投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15年就有学者提出,“我国要力争到2020年,基础研究投入强度能够达到10%或8%”。这是因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应比例(一般是20%)相比,我们在基础教育的投入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与日俱增,应该更加侧重对基础研究的帮扶,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客观来说,我国当前的基础研究水平较之前已有很大提高。从研究水平来看,有多所高校位居世界大学排名前列,一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潜力巨大。从基础研究产出量来看,据相关数据:“我国在科技论文数量上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2位,2015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为29.68万篇,占全球的份额,从2004年的5.4%增长至2015年的16.3%。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稳步增加,影响力显著增强”。

    但是,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并不等于一切,学校的排名也只是一个参考,当前存在的问题依然很突出。比如,基础研究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缺乏统筹规划,基础研究的社会现实转化率较低、转化周期较长,等等,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基础研究的进步,也有可能让一些科研工作者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的建议,的确切中时弊。而要全面提升基础研究的水平,除了提高经费投入之外,还需要国家层面的规划设计。

    2017年6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并对当前的形势和需求作出了细致的分析。按照这样的规划,基础研究不仅会得到资金、政策和人力资源上的支持,更能在多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中,让科研工作者各尽其才,让教育和科研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责任编辑:李伊涵】